趙瑞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隨之發生變化,互聯網自身的時域性、個性化、平等性、開放性等特點促使其迅速滲透于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將互聯網應用到教育方面,即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學習方式的變革。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性變革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思維進行學習,產生新型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彌補傳統學習方式的不足。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的出現,將人類社會推向信息化時代,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為社會實體經濟提供活力,促進社會經濟新常態。所謂“互聯網+”通俗而言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將信息化技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中,本文圍繞“互聯網+教育”重點研究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利用互聯網的優點全面系統的構建新型的學習理念與學習方式。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完全滲透到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源于自身具有的特點,總體來說,互聯網一般具有時域性、個性化、平等性、開放性等特點。客觀環境的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對于大學生而言,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生活、學習、就業等方面也發生改變。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以幾個方面的特點:
1.大學生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最大的收益在于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維,即互聯網思維,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在于用戶至上、大數據、社會化、高效簡約。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大學生學習傾向于依靠高效快捷的搜索引擎查閱資料,科研過程以數據為核心。
2.學習媒介多樣性。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通訊工具成為大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學習時間地點不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播也不局限與教師的講授,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設備,自由的選擇地點通過網絡課程、新聞、廣播等不同的渠道進行學習。
3.學習內容復雜化。互聯網資源共享,信息上傳更新速度快,知識更新快速累積,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促使各研究領域間理論、研究工具與方法相互交錯融合,致使大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斷增加,知識體系更加復雜。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1.探究式學習。在互聯網時代中,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學術前沿的最新文獻與研究成果,可豐富大學生理論基礎開闊研究思路,大數據以及云計算可有效提供研究數據,計算研究成果。網絡的開放性促進學科信息不斷流動。大學生的獲取知識的途徑以探究為主,針對研究問題進行調查、操作、實驗、收集與處理信息、等探索活動。學生間的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進行協作探究,有利于突破思想禁錮,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2.碎片化學習。移動通訊工具以智能手機為主,便于大學生可利用課余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碎片化學習的關鍵在于利用瑣碎的時間,將學習的內容碎片化,高效率的吸收知識信息,減輕學習壓力,提高學習的效率與主動性。
3.自主性學習。互聯網時代中,學習以學生為主,網絡資源開放共享,通過公開的網站上的世界各大名校的公開課堂、MOOC等在線學習系統進行學習。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最新的科研成果,大學可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積累理論實踐知識。自主性學習要求大學生具有自律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考核學習成果。
4.個性化學習。傳統的學校教育是按照統一的培養目標對大學生進行完整系統的培養,但是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角度不同,吸收程度也存在差異,僅課堂學習無法完整構建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因此需要線上學習進行補充。在互聯網環境下可根據學生個人具體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制定學習計劃。如智慧校園,根據學生的個人特征,檢測學習過程,數據分析得出學習者的需求,大學生推送相應學習資源。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于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不是簡單相加,互聯網不是簡單作為工具應用到另一個領域,而是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機制向傳統事物擴張,逐漸融合帶動傳統事物的改革。同時應該注意互聯網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有利有弊,網絡上無限量的信息與無限制的信息流通,容易造成信息迷航,互聯網的自由平等性讓每個人能參與進來的同時,也致使虛假信息遍布網絡,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錯誤的觀點和其他無關信息迷惑,忽視問題的本身。但是互聯網本身并不優劣,關鍵取決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要求大學生不斷積累自身知識儲備,能夠對信息作出正確評判,同時自我約束,正確合理的使用網絡信息。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