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蕾
對于身體素質“課課練”(以下簡稱“課課練”)的設計與實施,一線體育教學中存在不同的觀點,不同的體育教師也做了各自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針對“課課練”的設計,不僅要關注體能的發展,而且應根據教材特點,將其融合于技術學習之中,或安排在技術教學前后以發展專項體能或作為補償性練習等,有效地服務于教材的學習;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對健身知識與方法的掌握,從而為學生的終生體育奠定基礎。
一、基于不同需求設計“課課練”發展體能素質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體能發展敏感時期。因此,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體能發展,并將“課課練”作為體能發展的有效途徑。
1.發展性“課課練”。任何體育技術的學習和掌握都需要相關體能作為支持,只有體能達到一定的儲備量,才能幫助技術動作順利地完成。而根據掌握一項技術所需要的體能來設計相應的“課課練”,則能夠實現體能和技術同步發展,筆者將其稱為發展性“課課練”。如,在《肩肘倒立》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課課練”內容。練習一:平板支撐30s/組,完成3組;練習二:仰臥起坐30個/組,完成3組,兩個練習交替進行。通過這兩個“課課練”的練習,能夠發展腰腹力量,并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
2.追加性“課課練”。體能對小學生學習體育技術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有些項目的學習中,當體能無法滿足運動技術需求時,雖然相應部位的肌肉群已經運動了較長時間,但為了增強該肌肉群的力量,可以針對該肌肉群設計追加性“課課練”,但是運動量需要合理控制。如,在三年級《雙手前拋實心球》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腰腹、手臂、手腕、手指力量較差,在完成投擲動作時無法體會到甩臂、撥指等動作,甚至出現蹬地收腹不協調,還有小部分學生會出現持球不穩等現象。因此,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主要采用增加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追加性的“課課練”。練習方法主要有:仰臥起坐、兩頭起、靜力性俯撐、俯臥撐及雙手持球上舉、前舉、側舉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如此,通過追加性的“課課練”,能夠有效發展相應體育技術所需要的體能,從而促進技術的快速形成,更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補償性“課課練”。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時受項目牽制,只能鍛煉到上肢或者下肢,這時就可以通過補償性“課課練”來調節,實現上下肢的全面發展。如,在《原地正面投擲壘球》一課的教學中,整節課以投擲比高、投擲比遠、投擲比準進行,都以上肢活動為主。對此,在基本部分的最后就可以安排一個“十字跳”的“課課練”,讓學生進行3min的“十字跳”。補償性“課課練”除了能促使上下肢協調發展之外,還能對整節課的運動量進行彌補,特別是技巧教學,可以通過設計快速跑等補償性“課課練”內容學練來提升練習強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基于課的結構設計“課課練”補償技(體)能
教材內容的落實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課課練”應服務于教材內容并融合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也就是要在發展體能的同時兼顧動作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提升運動能力。
1.立足技能學練,在準備活動中設計“課課練”。在準備活動中,筆者將為動作技術的學習做好鋪墊而進行的“課課練”稱為鋪墊性“課課練”,在其設計過程中,應立足教學技術,根據動作技術的運動軌跡,尋找有助于動作技術形成的練習點。如,在《側手翻》一課的教學中,專門性準備活動中就可以設計一個支持移動的“課課練”。練習方法:人成俯撐狀態,腿、臀、腰、肩成一條直線,雙手直臂支撐在墊子上,雙腳前腳掌撐地。練習時,以雙腳支撐點為圓心,雙手在直臂支撐狀態下依次向墊子的兩邊來回移動8個8拍。在該“課課練”中,能讓學生有效體驗直臂支撐,為后期的技術學習做好有效鋪墊。同時,在練習中也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支撐能力、腰腹力量。
2.緊扣教學技術,在基本部分中設計“課課練”。在基本部分教學中,筆者將為了促進主教材學習和掌握而設計的“課課練”稱為輔助性“課課練”,其既是主教材的一部分,又以“課課練”的形式呈現,對技術動作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設計過程中,應結合教學重難點,尋找具有突破重點、化解難點的練習方式,將其設計為“課課練”內容,從而既發展體能又提升技能。如,在《前滾翻》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分析,該技術的重點是學會團身滾動。因此,在基本部分的學習中就可以創設以團身滾動為主的輔助性“課課練”。練習方法一:墊上仰臥團身滾動10次/組,完成3組;練習方法二:和教師或周圍的小伙伴比一比誰先完成墊上仰臥團身滾動10次,各比試3次;練習方法三:墊上仰臥團身滾動5次后向前滾成蹲撐,完成10次。通過團身滾動的“課課練”,能讓學生有效感知團身滾動的方法,建立本體感覺,特別是練習方法1~3的使用,基本讓學生完成了前滾翻的后半個動作,又發展了滾翻能力和腰腹肌力量,從而達到輔助技術教學的效果。
3.結合教學技術,在結束部分前設計“課課練”。在課的后半部分教學中使用的“課課練”,它介于基本部分教學與結束部分教學之間,對動作技術教學具有延伸和拓展的作用,筆者稱其為拓展性“課課練”。在設計拓展性“課課練”時,需要挖掘教材的功能與價值,然后結合該教材的功能和價值進行拓展。如,《分腿騰越山羊》這一教材的功能是發展學生的支撐跳躍能力、身體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因此,在《分腿騰越山羊》一課的教學中,在課的最后就可以安排立臥撐、收腹跳、旋轉跳等內容作為“課課練”。通過立臥撐、收腹跳、旋轉跳等內容的練習,能有效發展學生的跳躍能力、空間平衡能力、支撐提臀能力等,從而為“分腿騰越山羊”動作技術的繼續學習奠定相應的體能基礎。
此外,筆者認為,“課課練”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與運用,不能僅僅局限于促進學生體能發展和對動作技術的掌握,而應該由課堂學練向課外練習延伸,即讓學生懂得知識原理和健身的方法,在課后能夠自主參與鍛煉,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如,在《仰臥起坐》一課的教學中,學生由于腰腹力量薄弱,影響了仰臥起坐的動作質量完成,此時,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明確仰臥起坐僅僅是檢測和發展腰腹力量一種手段、一種練習方法而已,發展學生腰腹力量的練習方法還有許多,這些方法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也可以用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健身鍛煉方法。對此,可以把諸多發展腰腹肌力量的“練習方法”作為“課課練”的內容供學生進行學練,這樣既能夠發展學生的專項能力,同時又能夠提高“仰臥起坐”的教學質量。通過此類落實知識與能力的“課課練”,可以使學生理解練習方法的原理,懂得練習方法的健身性,這些知識與健身技能也將使學生終身受用。
總之,在設計“課課練”時,內容的安排上應將發展體能和動作技術學習相結合,且做到練習內容的常做常新;“課課練”負荷的大小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到避免學生過度疲勞;“課課練”的形式應該追求多樣化和趣味化;“課課練”的器材應該做到簡便化。只有這樣,“課課練”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體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浙江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莫豪慶.“多、快、好、省”促進體育技能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學校體育,2012(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