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日紅?石磊
自從2001年實施新課程以來,小學數學教材中就新增設了綜合實踐課。其編排意圖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密切聯系。我們也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根據我們的探索和實踐,對如何上好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談一些想法。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備課時,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確教學中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拓展的范圍,除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還注重分析活動的落腳點,考慮到數學活動以什么數學知識為依據,保持其應有的“數學”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再確定教學目標。例如,四年級上冊《1億有多大》這節課,教材安排這節內容的意圖是什么?教材在數概念的教學中,十分重視數感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但由于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又區別于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如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這一課,教學目標是:1.了解“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知道解決比賽場次類似的問題可以用畫圖法、連線法、列表法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去尋找規律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加強數學各部分內容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是這一部分學習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目標。這種綜合性主要體現:1.在學習空間上,體現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機整合;2.在學習內容上,體現科學、美術、思品與生活同數學課程內容的綜合;3.在學習方式上,體現實踐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操作、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數學綜合實踐課與我們日常的數學課相比,給學生留有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的自主性更強。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如我們在設計五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時,就重點設計了如何讓學生在操作七巧板時,數學思維得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1.觀察七巧板,說一說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2.分小組整理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后向全班匯報。3.利用七巧板,移動一塊或兩塊,成為另一種圖形。4.解決由七巧板組成的圖案的面積問題,一是解決香港第34屆數學競賽會標的面積(給出用字母表示的一個圖形的面積,算出整個會標的面積),二是給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求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在這四個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面積知識、分數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始終在活動中不斷的思考。
數學綜合實踐課中學生學習個性方式化程度很高,學生創新思維展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及時地應變,做出有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延伸性評價及集體性評價。如:你的這種想法與數學家的想法不謀而合;把你的設想繼續探究下去,會有新的發現的;這個小組的分工很科學,研究很深入……可以激勵學生快樂學習。恰當地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是上好數學綜合實踐課的催化劑。
數學綜合實踐課具有開放性、研究性、活動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活動形式的同時,還應該大膽地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后實踐作業。這項作業可以對課內活動做有效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更加自主地進行實踐與學習。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接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數學文化熏陶,獲得更多的數學信息,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
作業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小調查,小制作,小課題研究,小游戲等。如學完《24時計時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我的作息時間表”活動,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提出并修正了學生的一些不良作息習慣;在學生認識了《年月日》以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 “生日的故事”活動,通過了解、交流各自家庭成員的生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輩、對家庭的感情。另外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還可以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