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遠來
在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設立一個研究性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畫面顯得熱鬧而激烈;而到了全課總結、質疑問難階段,當老師問道:你還有什么疑問嗎?等此類問題時,全班安靜,極少有學生舉手提問;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抓住主題,而是支離破碎,不得要領,或只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不休,偏題、離題,甚至與主題背道而馳,結果老師這個環節就一帶而過。是我們的學生真的把整節課的知識點都消化、都掌握、都毫無疑問了嗎?大家都非常清楚,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為什么老師提供了質疑的平臺,學生會沒有問題或亂提問題呢?
我帶著這些問題對120名學生做過一個專項調查。學習新授課前,圍繞新課內容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后在這幾個問題后再加上兩個問題:你還發現了什么?你還有什么疑問?結果發現,對于老師設置的問題,95.5%的學生都能按要求思考后給出答案。而對于針對自己不懂主動提問和發現有價值的新問題進行提問的僅占15.1%,寫沒有發現和沒有疑問的占了60.6%,空白不寫的占了24.3%。然后,我針對這個結果又對沒有發現、沒有疑問和空白不寫的學生繼續進行調查:數學課,你敢提問嗎?為什么?統計的結果是:不敢提問的占了90%;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問什么”的占了62.4%;原因是“怕問錯了給同學和老師笑的”占了27.6%。由此可見,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還是被動的學習,“問”的意識比較薄弱,“問”的能力遠遠跟不上課堂的要求。
有了提出問題的欲望,才能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就悄然得到發展,從而有所感悟,這正是二十一世紀具有競爭力人才的關鍵素質所在。因此,引導學生走出第一步——“敢問”,就成了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激發“問”的欲望
要使學生產生“問”的興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和愛護學生,先讓學生對數學教師感興趣,而后對提問感興趣,進而對數學感興趣,何愁數學學不好呢?其次,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感染法、游戲競賽法等,引起學生好奇,讓學生覺得提問是有趣、有用、好玩的。如給學生講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一個蘋果砸在頭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牛頓善于提問和思考,為什么蘋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呢?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后來偉大的發現——“牛頓定理”!通過故事讓學生感受主動提問和思考的重要性。另外,可以采取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主動提問。如在講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就鼓勵學生,看誰提的問題多,又有誰提的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能難倒同學。學生興致盎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自然也就有了“想問”的欲望了。
二、教會“問”的方法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并不等于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1.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
如在出示了“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題后,學生會提出“什么是百分數?”“它有何作用?”“它與原來學過的哪些知識有聯系?”等。由于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在新舊知識找矛盾與聯系中發現問題
如認識了百分數后,由于名稱上的相似,馬上就有學生就提出:百分數是不是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數?它與分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在聯系生活與已有的認知中得到問題
如認識了百分數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了小數和分數,還要產生百分數?使用百分數有什么好處等問題。這樣學生逐漸就會提出有質量的問題。
三、不流于“問”的表象
學生不會提出問題的癥結在于許多老師還是流于“問”的表面和形式,這些老師總是按自己的思維設計一連串問題,讓學生討論解答。看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實大多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甚至答案也是預設的“標準答案”, 學生討論的結果必須要符合教師預設結論,否則就會被否定,要不一句帶過,甚至置之不理。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是變相的灌輸式教學,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回答問題都如此受限,談何讓學生自己提問?沒有思考,就不會提問;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就急于給出答案;有些老師為了使學生不出現錯誤,就提前將答案暗示給學生,或是提前鋪墊把問題解決了,導致了沒有問題而終的課堂。我們一直提倡學生本位的課堂教學,目前看似“熱鬧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其實只是老師一個人在思考;老師問:“有沒有問題呢?”學生說:“沒有”。教學的最終結果是教師用所傳授知識解決了所有問題,而不是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有探究意義的新問題。只有徹底改變教師的這些錯誤觀念,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問題意識,才能把提問的主動權回歸到學生的手中。
四、創設“問”的平臺
最后,創設一個良好的質疑平臺,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對于不善于提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其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然后再幫助其分析,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積極性;對于好問但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應耐心引導,好好的保護,消除學生 “怕”的心理,敢于提出問題。讓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使學生感到我能行,提問并不難,對提好問題有信心,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求知欲的驅動下,提出問題。
提問是孩子們積極思維的表現,結合數學教學,我們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養成愛提問的好習慣。“敢問”只是問題教學的一個起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提問習慣,需要持之以恒。“敢問”路在何方?“路漫漫而遠兮”,吾將繼續“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