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菲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經寫到:“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由此可以見得,若想學好詩詞,培養對詩詞的興趣是第一要務。盡管我校是縣級高中之中的示范校,但仍然難以回避的問題之一就是,大部分生源來自于下級的鄉鎮初中,由于家庭背景和教學資源的限制,學生很少有機會廣泛接觸詩詞,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較為缺乏。針對我校學生的具體學情,我認為詩詞學習是在學生語言能力和詩詞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誦讀,翻譯和理解能力,從基礎做起,逐漸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并且努力幫助他們擺脫對詩詞的抵觸,讓學生在獨立自主中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能更好的對詩詞進行鑒賞和體會。根據柳永的一首《雨霖鈴》的課堂教學情況,我總結為如下思路。
一、構建詩詞的“閱讀場”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是文科班還是理科班,學生對涉及到古代漢語的內容都不十分感興趣,在考試的過程中這兩個板塊也失分較多。為此,我曾經嘗試很多種方式,比如加強練習,補充知識點,將詩歌鑒賞部分的專題反復考察,但都收效甚微。忽然在一次翻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找到了曾經在求學時期聆聽的吉林省語文教育名師孫立權老師講座的相關記錄。孫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語文教育中的一個方式,就是閱讀場。所謂閱讀場,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廣泛的閱讀空間。孫老師說,構建閱讀場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途徑。這個思路為我打開了詩詞教學的大門。于是我想,我們的學生在之前的學段閱讀量不夠,詩詞積淀不豐富,所以對詩詞不感興趣,那么我們何不從現在開始,在教學中為他們構建一個詩詞閱讀場呢?有了這一思路,我很快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其中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柳永詞兩首》的過程中,收到了令人十分滿意的效果。
在講這首詞之前,我首先向同學們布置任務:讀這首詞,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這首詞寫成一段散文,再根據你所寫的散文段落的主旨,搜集與該主旨相關的詩詞至少一篇。作業布置下去的第二天,就有同學問到:老師,我覺得自己理解到很多詩詞背后的內容,可不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我覺得很欣喜,立即回答當然可以。對于青春懵懂的高中生來說,自行延伸和聯想婉約詞似乎對他們來說要容易的多。
二、發揮豐富的想象力
在正式上課時,強調字音后我首先請幾名同學根據自己判斷的感情基調進行誦讀,并指出朗讀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我們一起通過多媒體聽泛讀錄音。再次練習的時候,個別學生的朗讀收獲了全班同學自發的掌聲。我問他為什么讀的這么好,他說在改寫短文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對這首詞有了很深的體會。在這位同學改寫的段落中我確實讀到了非常精彩的幾句。于是我臨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在學生朗讀過后,什么都沒有分析的情況下,讓他們在課堂上朗讀自己改寫的散文段落,雖然有些地方翻譯和理解的尚不到位,但是比起以前學習古詩詞時他們的一籌莫展,這一堂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在翻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時,有學生結合注釋解釋成為“凄冷的秋季,間或聽聞寒蜩慘淡的哀鳴,同我心中的離愁一樣不絕如縷”;在理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時,有的學生聯想到,“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我尚且能夠借著酒意強顏歡笑,可酒醒后我又是怎樣的我?”;還有學生針對“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設想分別的對象,通過“對寫法”,寫出“驀然回首,戀人在幾步之外深情凝望著我,那溢滿淚水的雙眼如綴滿星辰的深邃的夜,讓我不知如何開口作別”,一個比喻瞬間描繪出生動的畫面感。
沒有想到放開限制讓學生自由發揮,反而比提前點明答題思路收效好得多。以前的教學中我認為,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限定了明確的答題思路,規定了標準的答題模式,才是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的捷徑,但沒想到就是這種限制禁錮了學生的思路,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這種程式化的學習方式中不知所措。
看到如此的收效,我又進一步根據學生的理解帶領他們賞析了預設教學環節中的重點句子。并且把學生搜集的“離別”主題的詩詞集合在一起,自然而且過渡到《雨霖鈴》一詞的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想必學生對這一主旨句的理解甚至比我都要豐富和深刻。
三、適時適度的拓展練習
有了這一良好現象作為基礎,看來學生對這首詞的意象掌握已經十分純熟,我又大膽的為文科班的學生加大了難度,布置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將《雨霖鈴》改寫成一首詩。于是我又收到了許多佳作。“長亭雨歇聞寒蟬,淚眼執手悲經年。煙波暮靄自茲去,良辰好景共誰言?”“酒醒何處是?顧卻楊柳岸”“寒蟬凄切長亭暮,驟雨初歇留戀處”等等。而此時恰好有同學問到:“老師,原詞和我們改寫的詩歌都沒有題目。”于是我回答:“不如我們再動動腦筋給這些詩詞加上題目如何?”于是平時不擅長寫作的一些同學也踴躍加入,畢竟比起作詩的難度,擬題更適合他們。幾分鐘之后我們評選了幾個最佳題目:《雨霖鈴·離殤》《雨霖鈴·鳴蟬聽雨》《長亭暮》《清秋別》。
直到下課鈴聲想起,大家的思路還沒有停止,意猶未盡。這堂課的收獲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脫離了平時模式的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如此豐富。因此我認識到,與其限制條條框框,不如讓學生大膽嘗試。只要把他們圈定在“閱讀場”里,不偏離語文教學的思路太遠,其余的空間都留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在閱讀場的廣闊天地里,他們一定大有作為。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提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因此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主要負責帶動情感,為學生構建詩歌的“閱讀場”,讓學生主動“走入”詩歌的情境中,從而培養學生主動體會詩詞的意境妹,情感和思想內容的領悟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