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霓裳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出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從小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感恩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其特征表現為高社會稱許性、社會互動性、自利性、利他性和互惠性。幼兒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個性行成的一個重要內容。
感恩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
1.感恩直接影響親社會行為
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研究表明,感恩可以拓寬人們的認知和思維,幫助人們建構和諧心理和社會資源,個體在受助后會做出大量有利于他人的行為;同時,感恩具有強化物作用,當個體表達感恩后,會使施助者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2.感恩影響親社會行為的中介模式
中介模式認為,感恩本身并不會影響親社會行為,但它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在信任的基礎上個體會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此外,移情能力、助人傾向等在感恩與親社會行為的行成中也起著重要的中介變量的作用。
3.感恩影響親社會行為的調節模式
調節模式認為,感恩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存在個體差異。高社會價值感者在經歷感恩后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如果受惠者把施惠者的行為歸因于自發的行為,會感受到更多的感恩,感恩反過來又會帶來更多積極的結果。
二、感恩教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行成
感恩作為親社會行為發展的一種有效的促進手段,是幼兒道德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它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愛心、同情心及幫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質,促進其人格健康的發展,為幼兒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園的感恩教育不是單純而簡單的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是轉變為讓幼兒學會怎樣做人為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動。
1.以感恩之心學會尊重他人
要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在尊重的基礎上尋求與他人協商、合作的有效途徑。對孩子們開展感恩教育,就應從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開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遇到問題學會與他人進行協商與合作。
2.以感恩之心學會付出愛
感恩教育就是為了讓幼兒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并能從身邊的親人做起,推己及人。幼兒園教育要使孩子知道,愛永遠不是單方面的索取,也要付出,在被愛與付出愛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三、家園社區合力,以感恩教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
開展幼兒的感恩教育,要發揮家園社區的教育資源,注意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將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
1.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萌發幼兒的感恩之心
(1)注重角色扮演體驗。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途徑,我們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在角色體驗中發展合作能力,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建立親社會行為。
(2)開展節慶教育活動。
情感教育是雙向的,它需要在行動中進行表達。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內容,我們抓住節日契機對幼兒開展節慶教育,培育孩子感恩的心。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組織幼兒親手制作愛心賀卡送給媽媽、為媽媽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等活動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2.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身邊環境的影響,家長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效仿的對象。因此,家長和老師都應注意自身榜樣的作用,常懷感恩之心,給孩子們以正面的榜樣示范。
如學會經常給幫助自己的人說“謝謝”,有時候,一句感謝可以讓人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愛和感謝其實是如影相隨的,都是一切德育教育的基礎,讓孩子學會感謝他人,引導他們從感謝他人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會到生活的和諧和甜美。
3.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促進親社會行為的行成與發展
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孩子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夠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提供獨特的機會,孩子與同伴交往時,他們之間的交往是絕對平等的,這時孩子才能真正從自我中心的“殼”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理解并遵守游戲規則,逐漸學會互相關心、友愛、謙讓、助人。
首先,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提出活動的目標或任務,引導孩子們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如在表演活動中,孩子們為了圓滿地完成演出任務,自主地進行角色任務分工,有化妝師、演員、攝像師、音響師……,設計編排演出的節目單,合作完成場地布置、道具的制作等,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與同伴之間的協商、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體驗分享的快樂。我們注重在一日活動中創設幼兒集體分享的機會,如利用晨間談話鼓勵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班級的圖書角開展圖書漂流瓶活動,鼓勵孩子、家長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班級與班里的小朋友、家長進行分享閱讀等,增進同伴之間的溝通互動,引導孩子感受他人的愿望,體驗與他人分享的樂趣,促進幼兒的互助分享的積極性。
再次,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提高移情的能力。移情能幫助幼兒與他人的情緒體驗產生共鳴,是導致幼兒出現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行為的重要因素。抓住游戲活動、文學作品、同伴沖突等,引導孩子們學習換位思考,體驗對方的情緒情感,促使幼兒產生移情性情感體驗。
4.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引導幼兒回饋社會
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大自然等社會資源,為孩子們提供社會實踐活動,萌發孩子們愛自然、愛家鄉、愛社會的情感。如春天,帶孩子們到社區公園與校草對話;夏天,帶孩子們到海邊聆聽大海的聲音;秋天,和孩子們一起撿落葉,美化小區的環境;帶孩子們去參觀污水處理廠,并開展“我為環保獻一策”活動,到社區開展環保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