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蕊
從幼兒園開始進行環保教育,有助于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獲得保護環境的技能,為幼兒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孩子的一生將有著積極的意義。那么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應該教些什么?采取哪些方法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運用故事、連環畫等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激發孩子的環保意識
1.故事
教師選取報刊、雜志上適合孩子了解的知識編成故事,利用午睡前十多分鐘的時間講給孩子聽,收效甚佳。如根據2001年5月18日《中國環保報》上的一篇報道《井水變茶水讓人怎么喝》改編成故事《看病》:不知為什么松濤鎮上的許多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個個大著肚子、四肢無力、身上特別癢。這天他們約好一起去城里看病。大夫見這么多人,并且患同樣的病,便想起報紙上報道的水污染的事。于是說到:“如果你們繼續喝臟水,我也治不好你們的病。”病人你看我我看你,不懂醫生說的話。通過提醒才知道,原來是垃圾處理場堆放的垃圾在作怪。由于垃圾處理不當,污染了水源,井水變成茶色,長期危害著松濤鎮的村民和大片農田。人們明白病因后,更愁了,去哪兒弄干凈的水喝呢?通過聽故事,孩子們急松濤鎮人們所急,想他們所想,替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深刻體會到了水污染的嚴重后果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日益增多的浮沉和沙塵暴天氣,可講述故事《沙漠的皮膚》《草兒的傷心事》《大樹媽媽的話》、故事《天鵝淚》則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不要噪音》說明噪音對身體有害,寧靜能益智;《火光》告訴孩子,大火給山林、牧場帶來了嚴重后果,提醒孩子不能玩火,注意防火。
2.連環畫
為了倡導少用一次性物品,教師創作了連環畫《方便筷的自述》--(1)大樹砍伐(2)生產的辛苦(3)運輸過程的污染(4)用后丟棄。通過觀看圖畫,孩子們了解了一次性物品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生產過程中還要排放含有漂白劑等許多化學物質的工業廢水,嚴重污染了環境;而竹筷、棉質手帕、大大節約了寶貴資源,屬于“綠色”消費品;連環畫《小白鴿變黑了》《小鳥喳喳》等,則告訴孩子,空氣的污染對人類造成了太大的危害。
3.參觀、調查、訪問
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了解周圍環境被污染的情況,啟發孩子長大后也要發明創造,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
4.定期收聽廣播、收看電視或視頻
讓孩子了解關于環保的重大事件。如“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等。
通過以上舉措,使幼兒全面了解“環增多保護,刻不容緩”的意義。形成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念,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堅實基礎,達到“潤物有聲又有色”的教育效果。
二、由幼兒園向家庭滲透環保教育
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場所,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幼兒園與家庭共同配合,環保教育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手冊、家長宣傳欄、網絡平臺向家長宣傳環保知識,利用周計劃表介紹幼兒園環保教育內容對家長的要求,并請家長從以下兩個方面密切配合:
1.幫助孩子將貼近于生活的知識轉化為自身行為
如“水”的主題活動。通過幼兒園學習、孩子了解了水的性質、三態變化 、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應節約用水。了解了這些知識后,再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首先,通過家園聯系冊,要求幼兒與父母共同進行家庭調查,了解并記錄自己家中用水量最多的地方。有哪些浪費水的現象。其次,由教師引導幼兒擬定出節約用水的方案,并由家長配合實施。如將盆浴改為淋浴、使用節水型馬桶、水龍頭不漏水、淘米的水澆花、洗菜的水沖廁、清潔衣服的水拖地、刷牙或用肥皂擦手時應關掉水龍頭等。最后,鼓勵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幼兒園和家里自覺開展節約用水活動。活動的開展,使幼兒對水的認識從單純、機械的知識積累提升為保護水資源,并通過自覺自發的行為表現了出來。
2.家庭、幼兒園共同進行環保實踐活動,豐富孩子的環保經驗
如“廢舊物品的循環回收”。首先,觀察周圍環境,了解廢舊物品處理情況;其次,收集廢舊物品并進行分類;第三,廢舊物品巧利用。除此之外,還逐步開展了“環保電器的使用”“草地的功用和保護”“家庭種植”“噪音污染”等實踐活動。
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充分調動了孩子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使幼兒園與家庭、幼兒與老師、家長間產生了多向互動,從而營造出了一個幼兒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環保氛圍。
三、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幼兒園各種教育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其內容更為系統全面,是知、情、意、行各層次的滲透。如在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改變了故事結尾,小蝌蚪沒有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會到哪里去呢?通過討論,使幼兒對捕食青蛙的行為產生了憎惡感,誘發了其愛護小動物的情感;在“認識啄木鳥、蝙蝠、野獸”等科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保護益鳥、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態平衡的環保教育;在體育活動“老鼠過街”中,在鍛煉幼兒動作協調能力及目測能力的同時,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要把老鼠當作投擲目標;在手工制作活動中,利用易拉罐、塑料瓶、泡沫等人們司空見慣的一次性生活垃圾,制作成“環保人”并進行展示,喚起大家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四、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環保教育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為,是一種不斷重復和強化、由不自覺轉化為自覺行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與環境發生著聯系。我們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內容,提出了“六不、六學會”的行為要求;不掉飯料,學會進餐;不隨地大小便,學會主動入廁;不大聲喧嘩,學會說話輕、走路輕、做事輕;不在地上、墻壁上、家具上亂寫亂畫,學會保持清潔。這些要求由外力的作用逐漸內化成了幼兒的自覺行為,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及千秋,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環境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將緊跟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一如既往地從幼兒抓起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讓我們共同努力,開創環保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