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
一、造成親子溝通障礙的原因
1.疏忽陪伴,讓愛缺失
無論是在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親子家庭缺乏有效陪伴已成為普遍社會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親情、家庭教育和安全感,出現了孤僻、抑郁,嚴重的心理問題。在城市,由于生活節奏過快,工作壓力大,父母早出晚歸,同在一個屋檐下相處交流的機會非常少。而且現實中父母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的情況已是常態,他們無法對孩子的真實訴求做出敏感回應。有些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將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者父母缺失一方,尤其是父親這個角色,扛起了家的責任,卻不得不承受自己成為孩子眼里熟悉的陌生人。缺失高質量的陪伴,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無法得到心理的滿足和安全感,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積極探索外界環境。
2.父母期望值過高
家長要求孩子成為綜合素質最高的人,尤其是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值過高,把成績的好壞當成衡量孩子優劣和達成孩子愿求的標尺。父母的過分期望無形中給孩子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沒有關注到孩子情緒和情感上的變化,孩子也不愿主動的與父母交談內心的感受,認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與鼓勵,久而久之,造成雙方心理上的溝通障礙。
3.家庭不和睦
第一是親子之間的矛盾長期激化、積累,沒有及時解決問題,很多父母對孩子采用高期望、高控制、放任不管的態度,建立起不恰當的交往模式,引起家庭的不和睦。
第二是夫妻關系不和睦。
4.親子間缺乏有效溝通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家長代表一種權威,尤其是父親,為了維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刻意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父母的語言暴力、言語嘲諷不僅對溝通無果,甚至對孩子是一種心理虐待或情緒傷害。即使父母打著愛的旗幟,即使親子關系再親近,語言暴力也真實傷害到孩子的身心發展,致使其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給他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二、學校、教師架起親子間溝通的橋梁
親子溝通不是不可調和的,家庭教育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學校和教師提供了更多實踐的平臺和方法的指導,有了學校和教師的“干涉”親子溝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師應做好家長學校的工作
首先要保證家長學校有實有名,要堅持正常的開課時間,深入家長之心,吸引家長參與,讓家長們形成共識,愿意到學校受教育,得到提高。教師應當提前安排好計劃,給家長準備的時間,保證家長來到學校有話可說、有疑可答、有所收獲。
其次,安排好豐富的學習內容并配以多樣的開課形式,可安排親子溝通內容的理論闡述,也可以穿插親子溝通方法的實景演練、經驗分享等實例活動;學校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家長學校資源,讓家長隨時隨地學習;教師也可征求家長意見、建議安排課程內容。在聽課過程中,要求家長做到想問題出主意,提意見說看法,多總結勤動筆。這樣也不會讓家長感覺枯燥無味。
總之,學習的內容和活動形式要貼合實際,根據需要,制訂計劃,有序實施。
2.教師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調和劑
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應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掌握交流的主動權,在進行各類課程授課時要讓孩子體會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必要性,讓孩子在學習中慢慢的掌握溝通交流的技能,明白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才能相互理解和寬容。教師應當讓家長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不要任何事情家長包辦。還要學會賞識孩子,對孩子的閃光燈要及時發現并給予鼓勵與贊揚,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給孩子施加壓力,更加杜絕言語暴力。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去關心自己的父母,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教師可以在校布置一些需要親子合作完成的作業,這樣孩子就有機會與父母交流,在交流中出現不同的想法,家長不要用權威逼迫孩子讓步妥協,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對待問題。孩子可向家長提出自己的想法,但要注意方式還要顧及父母。教師可定期讓孩子通過寫作的方式分享一下家庭中與父母溝通的事例,適當的批改。及時的了解親子溝通的情況,還可有事預防,防患于未然。
3.開拓豐富的親子溝通途徑
親子活動不只是孩子與家長之間做游戲,而是培養孩子與家長溝通交流的能力。但如果家長只是流于活動形式,那自然無法達到親子溝通的效果。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與孩子不能有效地溝通起來,問題就是出在方法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老師們采取的方法是:幫家長提供良好的溝通途徑。
面對中低年級的孩子,不如將講道理變成講故事,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于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感官的認識,父母的諄諄教導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能夠消化的有效信息也很有限。教師可指導家長通過講故事、實物展示等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用具有畫面感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畫面感不僅能讓孩子心情愉悅,樂于接受,更能指引孩子完成正確的行為。
教師可開辦親子沙龍,每次活動安排固定的親子小組參加,根據每組孩子的特點設計好可行性活動方案;也可以讓家長把家庭的溫馨場景、難忘片段一一留念,如家庭的相冊、孩子的涂鴉畫本、孩子的成長日志、家人的書信字條、家庭每年的大事回憶錄等。這些帶有感情的物件會重新喚起親子間的回憶,也會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話可聊,有情可敘。
4.多運用積極語言,拒絕言語暴力
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和孩子交流要得到他的反饋,應隨時觀察他的情緒反應。如果孩子對你的交流內容或交流方式無法理解或不感興趣,那么你的溝通就不是有效的。
對于溝通的語言要積極,孩子愿意接受,多使用鼓勵及欣賞的語言,避免使用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謾罵等負面意義的語氣,不僅孩子心靈受到傷害也會令孩子感到厭惡。
教師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輔助,教師一定要做好親子之間的紐帶,與家長一起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將家庭教育發揮到最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