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一、“思辨讀寫”研究概況
什么是“思辨讀寫”?
“思辨讀寫”是上海特級教師余黨緒“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與思辨讀寫教學實踐研究”課題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策略。余老師在2016年7月《語文學習》上發表了《“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策略》中寫到:我將自己的策略總結為“思辨讀寫”一是充分的原生態閱讀;二是強調對主旨與內容的批判性理解;三是開展包括轉化性寫作在內的表達訓練。此外,陳興才老師在《中學生語文教學參考》2017年第5期上發表了一篇《思辨讀寫,走出整本閱讀困境的最佳途徑》中指出“思辨讀寫”可以定義為是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出的一個語文學習概念,以“收集、辨析、評估、質疑、反省、包容”為學習活動的特征。用余老師的話來說:“讀寫結合”是基本手段,“問題設計”是關鍵,思辨是靈魂,我謂之“思辨讀寫”。
二、基于“思辨讀寫”的教學設計
根據上海特級教師余黨緒老師總結出的“思辨讀寫”策略,我們首先確定《魯濱遜漂流記》的版本,然后,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組織初一和預備兩個年級學生一起精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們設計了《章節閱讀手冊》,引導學生去細讀文本。接下來通過“繪畫洞穴圖”和“問題討論”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魯濱遜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指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方式去評價“魯濱遜”,從而對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接著,我們進行比較閱讀,組織學生閱讀以“冒險”為主題的其他小說,提高學生的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最后,設計了“原創小說”活動,安排學生以“冒險”為主題去創作小說,整合前期“思辨閱讀”的成果。下面我將重點闡釋這份教學設計的意圖和依據。
三、基于“思辨讀寫”教學實踐
1. “思辨讀寫”中文本建構的案例分析
下面是《章節閱讀手冊》里學生的范例:
學生通過繪畫“小人圖”來分析魯濱遜改造星期五的過程,生動有趣,創意十足。
2. 在“思辨讀寫”中形成“我認為”的案例分析
有學生在繪制洞穴圖后寫到:畫完洞穴圖后,我對魯濱遜有了新的認識。初讀的時候,我認為就是一個帳篷、一個洞、一捆柵欄,怎么能稱得上為“城堡”?后來我發現,這些東西畫出來就很困難,何況是在孤島上,不僅僅需要原材料,還需要周密的思考,魯濱遜又留給我一個敢于實踐、心靈手巧的新印象。
也有同學寫到:我對魯濱遜有所改觀,有新的認識了。以前,我認為他只是一個盲目的冒險的人,做事情都不會去考慮結果。但是,我發現,他其實非常細心,事事考慮周到。比如他選址十分慎重,既考慮天氣也考慮自然環境,還要安全,防止人獸侵襲,在建造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它的穩定性、舒適性和安全性。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對自己之前的閱讀成果進行反思,從而對“魯濱遜”有了新的認識。
3. “思辨讀寫”中“如何用”的案例
通過“思辨讀寫”活動,為學生自己創作小說奠定了基礎,很多同學都采用了“魯濱遜漂流記”中“出海——遇難— 再遇難——安定——再出海——再遇難——回歸”這樣的結構模式。此外,從小說的主題以及小說內在情節的設置都受到《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例如,有學生在原創小說序言中寫到:“最近精讀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書中的主人公的經歷讓我們深深著迷。都說年少的世界什么樣的事情都會發生,其實冒險的想法一直在我們心里,如果這輩子能遇到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們去感受《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奇遇,我們一定要把它寫出來,所以,就有了《燈塔奇遇記》,她讓我們少年時代多了一些奇幻冒險的夢想。因為我們知道,長大后這些就不復存在了。”也有同學仿照《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情節,給自己的主人公也安排了“建造營地”和“羅列清單”的內容。(見上圖)
四、基于“思辨讀寫”的研究總結
“思辨讀寫”活動結束后,我讀到學生寫的“閱讀反思”,有同學說:“曾經閱讀比較懶,不愛思考,而有了《章節閱讀手冊》后,閱讀時候會深思、質疑,養成了批判性思維的方式。這次閱讀經歷,不僅僅讓我看了一本書,更懂得思考書本的價值。”還有同學寫到:“我的閱讀方法改變了,從泛讀到精讀,我慢慢學會了閱讀的方法,讓自己的閱讀更有質量。”讀到孩子們寫的這些句子,我感慨萬千。“思辨讀寫”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技巧,更讓他們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總之,針對“整本閱讀”的困境,“思辨讀寫”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方法。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章節閱讀手冊》來改善學生不肯讀或者讀不進的困境。其次,“思辨讀寫”不只是要求學生停止在文章所表述的表層意思, 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挖掘文章深處的含義,真正指向經典作品的人文價值。最后,通過“思辨讀寫”,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