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楊洪波
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從幼兒園剛剛入學的兒童,活潑可愛,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行為習慣有待加強。在課堂上,有時會走神要玩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為是患了“多動癥”。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針對這些特點,我的一些體會與大家探討。
一、故事開頭,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備課要充分,準確選擇教學方法 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知階段,不夠成熟、穩(wěn)定,對事物的認識不夠仔細、全面,對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夠清楚。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從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以及身體發(fā)展的特點出發(fā),進行充分的備課,選準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要明確知道每節(jié)課課堂教學的“三維” (知識、 能力、情感) 目標是什么,教學的難點在哪,重點要讓學生學到什么,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什么,這些都要求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足的備課,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要解決他們喜歡學的問題。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是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腦袋里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
二、培養(yǎng)孩子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 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控制力差、集中精力不穩(wěn)定等特點,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書本上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 就教學方法這一點來說,教師要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富有激情,著眼于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著眼于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課堂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情景,也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提問學生時,要考慮到每個學習階層的學生。有難度的問題多提問成績好的,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對于容易解決的問題,多多提問那些成績稍微差的學生,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要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有繼續(xù)學下去的信心。教師應該對每一個孩子都要有信心,因為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只是需要教師耐心的去挖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在接受完基本知識以后,對已有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和強化的過程,從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方式。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構建合理、有利于后續(xù)發(fā)展的知識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定基礎。如在教完“除法”后,教師問:“除法”和之前的“乘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學生們爭先恐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們說之前腦子里已經整理了已有的相關的知識,把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了整合,構建了知識結構,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融會貫通。
五、教學評價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法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剛從幼兒園階段進入小學知識的學習,面對不熟悉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內容,常常會感到慌張和不知所措,這要求教師在通過觀察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的基礎上,再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要及時給以表揚,要相信在“夸獎”的作用下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孩子。以樹立學生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的熱情,最終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在同學之間形成一種競爭比賽的現象,形成一種正能量的有效傳遞,這不僅對維護班級課堂紀律具有非常不錯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一群非常單純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有沒作用,學生當時的表現就能很明顯的反應出來。在教學中多使用正向肯定的評價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過度的表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通常會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有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在觀察他們認真努力后才能給予肯定和表揚;有些性格比較內斂的學生,當他們在學習中能主動發(fā)言或者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互動時,就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通過把握好表揚的“度”,給予正確的評價,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
總之,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由淺到深,從簡入繁,循序漸進地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