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藝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禮儀之邦,國人以“禮”作為品評一個人教養和行為的標準,而“禮”的基礎即為我們常說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簡稱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的某些穩固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質。優秀的道德品質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著重大的影響意義,而培養一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關鍵期則集中于他的幼兒時期。
一、培養幼兒道德品質的意義
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規范,以及兒童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塑造兒童和青少年心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是一項有連續性、一致性的系統工程,幼兒的品德教育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對整個教育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加強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將推動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家庭、學校及相關的社會團體,從小以正面良好的思想品德來影響和教育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特點
(一)盲目性
在幼兒時期,由于他沒有形成獨立的道德判斷標準,基本判斷是非的標準都是來自成年人。成年人說對,幼兒就傾向于對;成年人說錯,幼兒就傾向于錯。例如,孩子因玩具發生糾紛,一個孩子將另一個孩子推到了。如果家長告訴推人的幼兒,你這樣做不對,不應該推小朋友,那么推人的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推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如果家長告訴推人的孩子,你做的對,他跟你搶玩具,你就應該打敗他,那么這個孩子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推人的行為沒有什么問題。
(二)不穩定性
幼兒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帶有很大的表面性和具體性,很容易受成年人的情感和情景的暗示而發生變化。即使在1~3歲的年齡段,能做出一些符合成年人要求的道德行為,但是也極不穩定,易變的。例如,一名非常調皮的幼兒今天在班內被選為小班長,那他今天在班內的表現就會比平時的表現要好很多。到了第二天,他不再是小班長了,那他的表現也許就會又像原來一樣調皮易動了。
(三)規律性
由于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有不同的發展特征。例如,0~3歲的幼兒正處于初步的適應和萌芽階段,他在1歲以內沒有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1~3歲的幼兒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為,但極不穩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則;3~6、7歲的幼兒處于情境品德發展階段,道德行為的動機往往受當前的刺激情境制約,道德認識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情境的暗示性。所以,在對幼兒期的孩子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到他們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的規律性。
三、培養幼兒道德品質的措施
(一)掌握好教育時機,做到言傳身教
在幼兒的品德教育中,抓住時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孝經》中要求,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應注意自身言行。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的不在影響著孩子。所以說,掌握好教育時機,適時做到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例如,孩子在對閱讀產生初步興趣后,父母就應抓住時機,在與孩子共同閱讀的同時,注意自身的閱讀習慣,使孩子在潛意識中就認為,閱讀就是應該保持正確的坐姿,對書籍就應該輕拿輕放。長此以往,就會將優秀的道德品質慢慢的滲透于孩子的潛意識中。
(二)充分發揮兒童藝術作品的效能
幼兒時期,受年齡發展特點的限制,孩子對形象具體的思維方式比較容易接受,對抽象性的概念則較難理解。針對這一時期的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就應該充分挖掘他們感興趣的藝術形象來進行積極地引導。例如,幼兒會從《小紅帽》的故事中認識到,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說話;從《愛吃糖的老虎》故事中,孩子知道了不能總是吃甜的東西,吃完東西后要及時刷牙漱口;從《早上好》的故事中認識到,文明禮貌用語的重要性。慢慢的,隨著閱讀故事數量的增多,孩子們會從故事主人公的身上學到許多優秀的道德品質。
(三)潛移默化的暗示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為暗示教育法能較好的融洽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避免受教者產生逆反抵觸心理,能夠促使幼兒積極主動的發展。歸納起來,暗示教育的好處是易接受性。孩子從小不喜歡“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是處在受教育,被管制的地位。暗示教育可以使他們感到平等,受到尊重,這種教育手段能夠使孩子感到愉快與輕松。通過暗示教育,可以使幼兒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暗示教育的方法包括:語言的暗示,榜樣的暗示等。其中對幼兒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手勢、表情。例如,孩子愛在安靜的場合大聲說話,家長噘噘嘴,表示不滿意;孩子在集體教育和區域活動中做小動作,教師招招手,表示不贊同;孩子在公園中摘花踏草,家長皺皺眉,表示不高興等等,都能幫助孩子克服缺點。
(四)運用恰當的方式評價幼兒的品德行為
1.重點評價幼兒的行為
使他們明白什么樣的行為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并樂于效仿這種正確的行為。與之相對應的,對幼兒不適宜的效仿行為,也要注意指向的是幼兒的行為,而非幼兒本身。
2.評價應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性
每個幼兒的發展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同樣存在于孩子品德行為的發展中。在培養孩子道德品質的方面,應作出具有個性化的指導與評價,而并非一味的用同一種標準去評價。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中應始終將道德品質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特別是培養孩子高尚的品格,樂于助人、大公無私的精神。這將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孩子的人格與優秀的品質。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將促進現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