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清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安排讓學生學生動手操作,主動
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探索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在2017年教《圓》有幾條對稱軸時,我叫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圓,然后讓學生對折一次,問學生有幾條折痕?學生說一條,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痕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我說像這條直線就是圓的對稱軸,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操作的過程就是知識應用的過程,如果對折二次呢?有幾條對稱軸?學生說二條,對折三次,有幾條對稱軸?是否是三條?于是學們爭同先恐后地折啊,數啊,得出對折三次有四條,對折四次,有幾條對稱軸?學們又是折啊,數啊,好不容易才數出八條,于是我讓同學們觀察上面的數據:1條2條4條8條,他們很快就得出對折五次,有16條對稱軸,對折6次,有32條對稱軸,對折,7次,有64條對稱軸,每多對折1次,對稱軸的條數就是前一次的2倍。我接著又問一個圓可以對折幾次,有幾條對稱軸呢?同學們輕而易舉地說:一個圓可以對折無數次,有無數條對稱軸。通過折一折、數一數,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個圓有無數條對稱軸,而且還總結出對折幾次有多少條對稱軸的規律。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例如,2016年我教,在一個棱長為8厘米的正方體的一個角上挖去一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有何變化?我讓學生自己經過動手操作,最后讓學生觀察探索,發現挖去一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大正方體的表面積沒有何變。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去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
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動手操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應用,并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巨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動手操作,突破了教室的四面墻,突破了學校范圍的狹小空間,把操作延伸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借助學具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讓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測量和計算活動,測量自己的筆盒﹑教室、房間、客廳,并計算它們的表面積。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學知識時刻發生和應用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創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迫、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創造地學習。而興趣支配人們的行為的動機,并非人的頭腦中固有的。因此,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的引導,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計算產生興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動手操作,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2017年我教學圓周率時,我讓學生測量大小不同的圓一周的長度,直徑的長度,然后讓學生寫出圓一周的長度與直徑的比并求比值,比較比值的大小,通過各種感官理解什么是圓周率,每個圓周率的大小一樣,經過實踐學生不僅興趣更濃,積極性高,而且通過親身實踐,印象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
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教師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當性
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系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我教把一個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5厘米的圓柱橫切成2個,表面積增加多少,我們讓學生拿出圓柱形橡皮泥,然后平行于底面切圓柱形,而不能讓他們豎切,操作時要講清方法和注意點,這樣通過操作,學生才能準確地計算出圓柱形增加幾個面,表面積增加多少。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在動手操作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安排實踐操作,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學生的數學能力肯定就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