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芬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特點,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而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生具備正確的觀念。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基礎知識的傳授,而是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下面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應如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中。
一、普及數學歷史,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新人教版教科書在設計上,很多單元、知識內容都搭配了閱讀資料“你知道嗎?”,介紹了中國在數學領域中的成就。教師應利用這一部分的資料,為學生普及我國古代在數學研究上獲得的成就,從而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更有自豪感。
二、合理運用數學資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數學資源,有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優化資源的過程中,讓道德教育內化于個體的思想道德。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時,課始,通過文中的一組主題圖——購買文具、乘船買票、買報紙、存零錢等生活中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讓學生初步了解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時認識到人民幣是國家的財產,代表著國家的尊嚴,作為中國公民,我們應該愛護和珍惜人民幣。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合理使用人民幣,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并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回家給父母及親朋好友傳遞這一信息,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時分秒”時,通過一天、一秒、一分能做多少事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在學習三年級下冊“24時計時法”時,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習題,滲透交通規則;再有利用課本上各個單元的插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熱愛勞動等等,這些德育教育,都是老師在教學、學生在接受時潛移默化的。
三、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滲透不僅限于課堂,還要結合課外知識,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一些課外活動,如動手操作、社會調查等滲透教育,使學生從中接受教育。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乘法估算時,課后可以讓學生調查一碗飯大約用多少顆米煮成的,再讓學生估計自己家一頓飯要煮多少粒米。俗話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既能讓學生鞏固新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了糧食的珍貴,進而使學生明白要懂得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統計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數學調查活動,讓學生自行分組,到附近的社區進行每家每戶每月的耗電量是多少,然后把大家收集到的數據繪制成不同類型的統計圖,最后進行比較、總結。在調查過程中,一來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用電量是多少,二來可以讓學生產生思考。通過此次調查,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統計知識,老師還可以給學生滲透“為地球熄燈一小時”、節電減能等方面的知識。
四、善于與生活現實聯系,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是學生認識社會的起點,數學也是一個高度相關的學科。 我們經常說:“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小學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就是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出發,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多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多思考,從中領悟到德育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與現實生活聯系,攝取相關的道德教育信息,及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學習“量的單位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設計情境,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從而滲透他們市場的誠信意識、公平教育意識。在“數學廣角---植樹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滲透學生植樹節節日,滲透學生要愛護樹木、植樹保護環境等。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連接生活中發生的令人興奮的事件來引導主題,以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外部信息,并可以從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起到激勵作用。
五、教師以身作則,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子師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一個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師應應當‘以身作則,以‘教人者教己。”說明教師應該充分意識自己為人師表的重要性,應以身作則。也就是說,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當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楷模。如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自己的“言”。“言”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應該用規范語,講文明話。在言話中應注意語氣和抑揚頓挫,這樣既能樹立榜樣,又樹立了威信。又如在日常習慣中,注意自己的“行”。“行”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時,教師應該首先做到、努力做到最好,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事情,教師也應該先堅決不做。所以教師只要做到以身作則,就是對學生進行最好的品德教育。
六、結合數學教學中的教學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提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也就表明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習慣主要是通過日常練習慢慢形成的。例如,在上課時,教師應教導學生學會認真聽課、積極發言的良好習慣;在做練習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認真審題,學會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簡便計算?”完成計算后,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寫清楚、寫規范,并在題目中整齊、完整地寫出數字,算術符號和小數點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結合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發掘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素,貫穿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從現實出發,有效把握學生思維脈搏,動員心靈、培養思想,并改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