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利
數學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工具,如何讓學生在限有的課堂時間里能夠掌握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成為眾多教師討論的重點。特別是農村小學,很多學校沒有先進的現代化教育設備。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作為一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根據自己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善于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從狹義來說,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
1.情境創設要有現實性
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沒有興趣和激情。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給出一些新鮮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解答。有利于問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小數的性質”,課前先布置學生到商店里了解各種商品價格。上課時先聽取學生了解情況匯報,教師有意識記錄一些價格。如2.70元、9.05元、125 .00 元等,然后教師提出三個問題:(1)商品標價為什么都是兩位小數?(2)像9 .05 元、2.70元、125.00元這些標價,如果把它們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價格有沒有發生變化?(3)這些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價格卻沒有改變?這樣,憑借日常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熱情,感受學習數學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創設教學情境要有趣味性
如上“鴕鳥和非洲野狗賽跑”一例題時,可以把這個例題編成一個故事:這是一場激烈的競賽,鴕鳥和非洲野狗賽跑,鴕鳥背上的小朋友說“哎呀!鴕鳥大哥,快跑吧,非洲野狗快追上來了。”鴕鳥邊跑邊對小朋友說:“不要害怕,兄弟,它是追不上我們的。”小朋友說:“您怎么這么有把握呢?”鴕鳥說:“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我的速度是它的1.3倍。”正當學生聽得滋滋有味時,我說:“大家認為鴕鳥的話正確嗎?”此時學生情趣處于興奮狀態,馬上動手計算,作出判斷。就這樣,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時間,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學習情境,順利地學會了“小數的乘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著重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給予更多發揮空間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低年級“十位數加法”時,教師可借鑒算盤方式,設計兩類球,大球代表十位數字,小球則代表個位數字,通過游戲方式讓大家學會十位數加減法。如11+1,則是一個大球一個小球,再加一個小球,學生數一數,很清楚得出答案是12。而教11+12時,結果會出現兩個大球,三個小球,形象直觀地讓學生得出23。通過直觀、簡潔、醒目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枯燥內容,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此基礎上還應啟發學生深層次思考能力,從大球小球的形象法學習,引導學生歸納邏輯性,從而由行到思。“同學們,11+1是大球不變,小球數字變,同樣道理我們還可以用于哪些數字的加法啊? 11+12是大球加大球,小球加小球,那么22+25是不是能用同樣辦法呢?”通過這樣引導,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
農村學生缺乏思維鍛煉,學習基礎差,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做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農村數學課堂教學就充滿探究活力。
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觀察、猜想、思考、討論、實驗探究中。一年級學生在平時購物中,懂得直接用加法和減法算出簡單總價和剩余價錢。教學時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沿著掛圖走進“快樂的大森林”,引導學生觀察蘑菇數量,讓學生針對小問號所在的位置發現問題:左邊6個蘑菇,右邊2個蘑菇,問號表示一共有幾個蘑菇?所有這些都由學生自己從觀察中發現問題,設法解決,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師要把空間還給學生讓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然后派代表把自己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來:小白兔走進大森林,看見了蘑菇,左邊6個,右邊2個,它把所有的蘑菇都摘進籃子里,籃子里一共有多少個蘑菇呢?然后全班同學針對這個問題展開探討得出結論:籃子里一共有多少個蘑菇?就是把“左邊的6個”和“右邊的2個”合起來,應該用加法來解決,學生通過動手算小棒得出結果,即6+2=8或2+6=8。這樣的結果都是老師和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形成,真正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主動建構了新的知識體系,探究方法、探究思維等得到發展,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把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倡導合作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主宰學習過程的學習。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展開實驗。有的學生將平行四邊形紙片沿著對角線折疊成兩個三角形,剪開,經過比較發現它們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其中一個三角形面積等于原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其中每個三角形面積與拼成圖形面積有什么關系?三角形面積怎樣計算?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用腦思考,合作學習。不但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實驗中掌握所學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而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并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并逐步形成對數學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讓我們致力于課堂,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比誰付出的多,就比在單位時間里誰投入最少,收獲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