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從文
人們都說在孩子的眼中,媽媽是一堵可以遮風避雨的墻,更是一個充滿溫馨的港灣;在學生的心中,老師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天空,更是一縷溫暖的陽光,確實,老師和媽媽都有許多相似點:都愛著孩子,都希望孩子們有出息。在與學生一起成長的短短六年時光中,我收獲了許許多多的感動也成長了不少,我懂得了:孩子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又是一本可以讓人讀懂的書,要讀懂孩子的心,就需要從多個角度用愛用心地去研究每一個孩子。
一、鼓勵學生樹立上進心
從事了五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了解到身處農村的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我所任教的這個班里,有一部分孩子的學習基礎差,基本字詞錯得多,看圖寫話和日記也只能勉強應付。經過我觀察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些孩子大多都循規蹈矩,特別愿意學好。于是,課余時間我主動找他們談話,我告訴他們老師從不嫌棄基礎差的孩子,只要肯學,不怕困難,老師一定會幫助他們進步老師不怕他們不懂,只怕他們不學。于是,在日常的學習中,我注意加強對他們的個別針對性輔導,抽時間聽寫生字詞,課后讓他們在閱覽室多閱讀,而且還要把平時見到的一些好詞佳句摘抄下來,還組織孩子們捐獻了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書在班級辦起了圖書角,我也主動捐獻了自己的圖書,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年版水滸傳》《安徒生童話》等,教他們怎樣讀懂一個故事,一篇文章,挖掘他們的潛在力量。孩子們有了學習的愿望,學習更加努力了,一學期下來個個都有所進步。一次,一個叫羅洪武的學生上課從不回答問題的居然主動起來回答問題,而且聲音洪亮,回答正確。孩子們都向他投來羨慕的眼光,表揚他進步不少呢!她的家長也感激地對我說:“老師,您使我的孩子對讀書有了興趣!他愿意學了!”一些孩子也常常高興地告訴我:“老師,我能自己看故事書了!”“老師,我不怕寫日記了!”“老師,我講一個《丑小鴨》的故事給你聽!”如果能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適時給予贊許和鼓勵,幫助孩子樹立上進心,那你的學生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心
我們班共有48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導致了不一樣的性格。班上有一部分學習較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經常受到老師或其他人的贊揚。但當你仔細觀察這些優秀學生的行為時,你就會發現他們雖然在學習上占有一定優勢,但在情感態度行為價值觀上卻往往存在不足,如不愿意為班集體做事,從不愿意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計較個人得失,斤斤計較。于是,我從情感上入手,對此表明我的態度,明確好學生的標準,讓他們明白了在學習好的基礎上,還要真心誠心熱心為同學服務,為班集體服務,做好各個方面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才能成為大家的領頭羊,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不是只有學習好就是好學生,不成為高分低能的人。漸漸地我們班熱心為班集體做事的同學多了,同學們還成立了“值日生小隊”,每天早上來校后、課間休息時主動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生活上有麻煩的同學,幫助同學的人也多了,同學們自發成立了“一幫一”互助小組,抽空余時間給自己結隊幫助的對象聽寫生字詞,督促他完成好作業和讀背課文,幫助孩子們共同進步。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活動中都展現了我們班良好的集體形象,集體榮譽感增強了。風雨彩虹后,成功細節中。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報,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只要大家真誠用心用愛付出,孩子的集體榮譽心就會增強。
三、培養學生的同情心
在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同情心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但我們班上有一部分的孩子卻缺少同情心,因為是獨身子女,在家里被視為掌上明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于是在同學遇到困難時嘲笑、挖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針對這些情況,我們班開展了“雷鋒節獻愛心”主題班會活動,孩子們積極動手從家里帶來了一些穿不下但扔了又比較可惜的衣物,自己用零花錢買了一些水果牛奶給敬老院的老奶奶老爺爺送去,看到老人們的不便,許多孩子還流下了淚水。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班還開展了“小手拉小手”的活動,從我們需要別人幫助和我要幫助別人兩方面進行體驗。從此,孩子們以心換心,嘲笑別人的少了,真誠幫助的多了,同學之間更加團結互助了,班級的凝聚力更強了,孩子們為生活在這樣的班級大家庭里感到自豪,我也為擁有同情心的他們而驕傲。孩子們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里茁壯成長著。
記得教育家夏丐尊曾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教育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我認為教育的技巧和成功來源于教師真誠的愛心,這種愛會激發學生前進的信心,這種愛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還會幫助他們揚起遠航的風帆。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了。只要我們用愛心去閱讀,一定會讀懂每一個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