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成春



【摘 要】 目的:總結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遵循雙盲隨即原則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執行常規護理,分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展開循證護理,以此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心功能變化與患者住院時間、臥床時間、心律失常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差異。結果:1)分析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分析組心功能Ⅲ級、Ⅳ級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分析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分析組總滿意率8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較好效果,其優勢體現在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最終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循證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應用價值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組常見危急重癥,護理干預已被證實有助于糾正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患者預后[1]。但就具體護理方式而言,隨著報道不同呈現多樣化。本文作者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總結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其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本組病例入院均獲得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肌酸激酶等檢查確診,符合WHO對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3)所有患者入院均表現程度不一的胸悶、乏力、心悸、氣短等臨床癥狀。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心臟疾病者;2)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障礙者;3)伴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4)研究期間受多因素影響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遵循雙盲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32~80歲,平均年齡(57.97±6.31)歲;表現為快速心律失常者20例,緩慢心律失常者15例;分析組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56.68±6.29)歲;表現為快速心律失常者18例,緩慢心律失常者1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內容獲得倫理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執行常規護理干預,內容涉及病情變化監測、吸氧護理、心電動態監護、臥床休息、維持呼吸道通暢、預防相關并發癥、用藥護理、出院指導等。
分析組展開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一職,選擇臨床經驗豐富、高年資護理人員為組員,并對其展開關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為核心的循證護理知識培訓。
1.2.2 提出循證護理要點 患者入院后對其臨床資料予以綜合評估,及時了解患者需求,并依據病情表現、患者特異性檢索相關文獻資料,結合科室現實情況提出相關循證問題,如:如何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對于疾病的相關認知與臨床治療、護理依從性;如何制定患者康復訓練方案;如何制定患者的飲食干預方案等。
1.2.3 尋找循證支持 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證護理”作為關鍵詞在相關學術研究平臺予以檢索,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百度學術”等資料庫檢索,尋找相關證據,并對此類證據予以分類評判,由小組內成員結合現實情況(包括病情程度、患者一般資料、治療方法、科室條件、相關規定等等),以此制定出符合臨床適用的護理方案。
1.2.4 具體循證護理內容 1)密切觀察患者病情:依據心律失常好發于心肌梗死后7~15d,多見于凌晨5點至中午12點。對此需加強對患者凌晨5點至中午12點的巡視工作,強調上午班、夜班護士對患者病情的嚴密監護,以15~30min為觀察、記錄患者心率、呼吸、血壓、脈搏等變化,數量識別并掌握各種心律失常用藥特點、急救程序,特別強調在患者出現氣促、心悸、乏力、頭暈等時期,應考慮到心源性猝死與心律失常預兆的可能性,做好相應的急救、搶救工作。此外,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應立即入住CCU病房內,并留以專人護理,并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并做好各種搶救儀器、藥品的準備,并將除顫儀開啟,保證其處于持續備用狀態[2]。2)心理護理:情緒狀況與心理健康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關鍵誘因之一,而由于患者疾病因素造成患者生理不適,或本病伴有的死亡風險可導致患者出現憂慮、恐懼、緊張、瀕死感等諸多負性情緒表現,對患者依從性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應及時了解患者情緒表現,依據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緩解、疏導方案,以此落實于臨床,如在護理工作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態度、語言的親切、舒適,與患者交流,對其中存在急躁、低落情緒的患者應減少周邊存在的噪音,工作內容有條不紊地展開,并在患者有需求時及時回應。此外在搶救期間,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家屬的安慰、防護工作,關心、理解患者家屬感受,減少由于疾病錯誤認知、不良刺激加重患者心理負擔。3)給藥護理:健康宣教應落實于全程,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關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理機制、治療方案、給藥方式、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等等,糾正患者對于治療及預后的錯誤認知,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理解、支持、配合。用藥中由于本病機制,應改變傳統常規給藥,每日清晨5點、11點、下午20點遵醫囑給予藥物服用,并隨時監測患者用藥前后生命體征變化,并觀察患者有無存在不良反應,并以此預測患者藥物服用療效。4)減少誘發因素: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生與諸多誘發因素有關,因此護理人員需確保病房與周邊環境舒適度,為其營造安靜、溫濕度適宜的住院環境,確保患者靜息修養條件;減少患者探視頻次與時間,控制病房內人流量,正確評估患者疼痛表現,并針對現實情況給予適當止痛藥物緩解疼痛,并依據循證資料完成內分泌紊亂、代謝紊亂、便秘、尿潴留等預防工作。5)加強康復鍛煉:在患者病情穩定下,在醫護人員監督、指導、協助下完成康復鍛煉,強調運動的適量、適度,不可盲目增加運動量與強度,并適時觀察患者在訓練中表現,若出現氣短、胸悶、心率增加等情況應及時停止,并做好相應的醫療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1.3.1 依據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3]提出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即:Ⅰ級為患者患有心臟病,但體力活動并未受到限制,日常一般活動不會引起心、心絞痛、呼吸困難等;Ⅱ級為患者體力活動輕度受限,在休息時患者表現無自覺癥狀,活動后可存在上述癥狀表現,但通過休息后獲得緩解;Ⅲ級為患者體力受到明顯限制,在休息時無癥狀表現,輕于一般活動強度可引起上述癥狀,通過長時間休息方可緩解;Ⅳ級為患者無法從事任何體力活動,在休息中仍存在心衰癥狀,接受體力活動后出現加重。
1.3.2 統計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
1.3.3 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采集患者滿意度,總分值100分,≥90分記為非常滿意;60~90分記為滿意;≤60分記為不滿意;≤45分記為非常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WHO制定的《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標準》[4]中相關內容完成本次療效評估: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包括胸痛、心悸等)消失,ST段恢復正常;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ST段有所下降;無效為達不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采用P<0.05表示;計數資料“率”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分析組臨床總有效率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74.29%,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2.2 兩組心功能分級表現
分析組心功能Ⅲ級、Ⅳ級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分級表現[n(%)]
2.3 兩組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分析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分析組總滿意率82.86%明顯高于對照組6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的是一組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氧或缺血所致的心肌壞死,臨床中主要表現為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心律失常(arrhythmia)主要指的是表現為竇房結激動異常,或激動引起竇房結以外傳導速度遲緩、阻滯,即心臟活動起源、傳導障礙引起的心臟搏動頻率與節律異常。兩種疾病既可單發,又可合并共存,心律失常經多作為AMI嚴重并發癥形式出現,引起患者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能導致患者休克、猝死[5]。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自創世以來,受到了臨床廣泛普及,而基于此理論背景下,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延伸而來,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護理學科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護理模式也得到了多樣化延伸,如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等,通過批判性思維尋求最佳護理行為,展開全面護理質量改進,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優質服務[6]。與此同時關于臨床實踐、健康服務護理研究顯著增加,加上臨床計算機技術、文獻資料平臺的豐富,為循證護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循證護理顧名思義也就是遵循既往有價值、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并依據現實情況提出問題,尋求實證,通過結合面臨的情況展開的最佳護理方案,主要以三個要素為準[7]:1)利用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2)配合護士個人技能、臨床經驗制定護理內容;3)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愿望、需求、價值觀等。通過將此三個要素的有機結合,幫助臨床樹立指導實踐。相比之下常規護理雖可獲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受到局限性頗高,如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加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危險系數較高,死亡風險大,常規護理在面對急危重癥中缺乏時效性,因此仍存在較大進展空間[8]。而循證護理則不然,通過對既往研究的總結,有機結合臨床現實情況展開相應的干預,如本次研究中通過心理護理、給藥護理、減少誘發因素、加強康復鍛煉等內容,從結果處可見分析組臨床總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程度、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總滿意率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提示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確有較好效果[9]。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較好效果,其優勢體現在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最終提升患者滿意度,因此筆者認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敏.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9(16):178-179.
[2] 齊秋紅.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02):370-371.
[3] 熊秀云.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02(05):87-89.
[4] 高嵐.循證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1):244-245.
[5] 祝巾玉.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29(23):284-285.
[6] 甘仙雯,曾艷,周朝虹,等.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04(s2):352-354.
[7] 張先枝,趙華,黨丹.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6,14(06):124-125.
[8] 王燕.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03):529.
[9] 李麗霞,劉海霞.研究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05(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