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湖北五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方光電”)是一家主要從事紅外截止濾光片(IRCF)、生物識別濾光片等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在本次遞交新股發行招股書之前,也曾有過提前進入A股市場機會,即在2017年5月時,公司曾被上市公司碩貝德(300322)相中,擬重金收購其100%股權,然而最終卻因“由于證券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客觀情況發生較大變化,且交易各方對交易細節條款不能達成一致意見”而折戟。或是有了上一次重組失敗的痛苦經歷,五方光電不再謀求新的“買主”,轉而選擇排隊IPO。今年5月初,五方光電發布了首版招股書,擬在深交所IPO。
《紅周刊》記者在仔細梳理后該份招股書后發現,雖然報告期內公司營收和利潤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但實際上在五方光電持續向好的經營數據光環下,公司不僅存在采購數據混亂現象,且持續增長的營收也有一定的異常。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2015~2017年”,下同),五方光電向主要原材料供應商分別采購了8241.56萬元、13486.81萬元和13242.29萬元(見表1),占當年采購總額的74.92%、68.91%和55.74%,由此可推算出報告期內五方光電的采購總額分別達到11000.48萬元、19571.63萬元和23757.25萬元,考慮17%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影響,含稅采購總額分別達到12870.56萬元、22898.81萬元和27795.98萬元。
2017年,五方光電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7105.69萬元,該數值并不是公司當年用于采購的全部現金流量,其還包含了一部分預付款項的新增金額,即在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增的57.93萬元影響后,真實用于當年采購的現金為17047.76萬元。以之與當年27795.98萬元含稅采購相比,明顯可看到有10748.22萬元的含稅采購額未能付現,理論上這將會有10748.22萬元體現為應付賬款或應付票據等經營性債務新增。
可事實上,“合并資產負債表”數據卻顯示,五方光電2017年年末應付賬款為8596.72萬元、應付票據為9994.11萬元,18590.83萬元合計僅比年初時的兩項合計13587.01萬元新增了5003.82萬元,顯然是遠遠小于理論上新增的10748.22萬元負債,相差金額高達5744.40萬元。
招股書中,雖然還披露了存在票據背書轉讓一事,但事實上,五方光電在2017年票據背書轉讓金額7080.57萬元和票據貼現金額6641.50萬元的合計值13722.07萬元要遠遠超過上述差額,即若將這兩項金額對應付款項的影響考慮進來,仍有7977.67萬元的數據差異無法獲得合理解釋。
另外,五方光電在2017年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大概增加了19468.92萬元,比當年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17107.76萬元要多出2361.16萬元,也就是說,相當于有與該金額相等的應付款項屬于長期資產購建而形成的。可即使是考慮這個金額影響,仍有數千萬元的差額無法獲得解釋。
與2017年類似,2016年的采購方面數據同樣是存在問題的。以2016年的含稅總采購額22898.81萬元與2016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8805.24萬元,再加上預付款項減少額1萬元后進行相互勾稽,理論上將有14092.57萬元新增債務產生。可實際上,2017年應付賬款9082.13萬元與應付票據4504.88萬元合計僅比年初時新增了9170.31萬元債務,即意味著仍有4922.25萬元含稅采購未獲得現金流和新增債務數據的支持。
與此同時,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票據背書轉讓的金額為13597.76萬元,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增加的14019.95萬元也比當年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5014.65萬元多出9005.30萬元,即這9005.30萬元的應付款項是屬于長期資產購建而形成的。在考慮了票據背書和長期資產購建金額的影響之后,采購與現金流和新增負債之間的數據差異縮小到幾百萬元,這個結果顯然比2017年存在數千萬元的差異要明顯合理的多。
可問題在于,為什么用同樣的方法測算這兩年采購方面數據的勾稽關系時,會出現明顯不同的結果呢?那一年的數據更為真實?

和采購情況相似,在分析五方光電的營業收入及其相關數據關系時,《紅周刊》記者發現其2017年和2016年營收方面也同樣存在異常。
2017年,公司在取得了62401.10萬元的營業收入基礎上(見表2),考慮17%增值稅銷項稅額因素,則當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73009.28萬元。與當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52471.31萬元勾稽,理論上將有20537.97萬元未收現的含稅營收需要形成相應的債權。可實際上,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五方光電2017年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為18780.05萬元、應收票據余額為13955.25萬元,此外,這年年末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有1064.50萬元,三項整體合計為33799.80萬元,與上年末同類項21419.98萬元合計相比,新增債務僅為12379.82萬元。很明顯,真實值與理論值相比相差了8158.15萬元,即有8158.15萬元含稅營收既沒有收到現金,也沒有獲得相應經營性債權予以體現。
雖然招股書中,《紅周刊》記者看到對上述勾稽關系形成影響的票據背書轉讓金額與貼現金額在2017年合計也有13722.07萬元,但這個金額與上述8158.15萬元差額數據并不相符,仍存在著數千萬元的差距。
與2017年營收數據異常類似,五方光電2016年的營收方面數據同樣不太樂觀。以2016年53191.50萬元含稅營收與22905.42萬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和預收款項減少的7.12萬元勾稽,理論上將有30278.96萬元未付現的含稅營收將形成相應的經營性債權。
事實上,2016年的應收賬款余額17508.03萬元(此外還有壞賬準備950.74萬元)與應收票據2961.21萬元的合計金額僅比2015年新增了15210.65萬元。很顯然,實際新增債權與理論新增債權相差了15068.30萬元,即有15068.30萬元含稅營業收入在2016年既沒有獲得相應現金流也沒有獲得相應債權支持,而即便是考慮了2016年13597.76萬元票據背書轉讓的影響,也仍有數千萬元差額存在。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還可發現,和上述營業收入勾稽關系的異常形成呼應的是,五方光電的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與采購、存貨之間的配比也有一定的異常。
在2017年的主營業務成本之中,五方光電直接材料成本的金額達到21513.28萬元(見表3),占其主營成本的64.60%,這個金額與本年度的總采購金額23757.25萬元(根據向主要原材料供應商的采購金額13242.29萬元及其占總采購的比例55.74%測算)相比要少2243.97萬元,這意味著除了結轉到主營成本之外,本年度的總采購中還有一部分未完成生產、銷售的直接材料體現在存貨之中,即存貨將有相應地增加。
招股書披露,2017年年末的存貨之中有原材料922.49萬元,這跟上年存貨的原材料金額相比減少了31.33萬元。與此同時,存貨之中還有914.29萬元的半成品、577.97萬元的庫存商品和761.35萬元的發出商品,這三種存貨合計金額達到了2253.61萬元,和上年存貨相同項目的合計相比減少了1416.39萬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64.60%測算(主營業務成本結構與產品生產成本結構差不多),減少的1416.39萬元存貨包含了大約914.99萬元的材料成本。
綜合上述對存貨情況的分析,原材料與各產品的材料成本增減情況合計減少946.32萬元,即存貨之中相當于材料的部分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900多萬元。一增一減后,前后相差達3190.29萬元。如此大的差異,就算是考慮成本核算與上述測算過程的誤差,也是明顯不正常的。
與2017年類似,2016年的數據異常情況也是非常明顯。根據向主要原材料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及其占總采購的比例可測算出,這年的總采購有19571.63萬元,比主營成本之中的直接材料14837.40萬元多4734.23萬元,也就意味著,理論上存貨將出現相應的增加。
實際上,2016年年末的存貨之中,953.82萬元的原材料相比于上年年末同項金額增加了739.14萬元,而半成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的合計金額3670萬元比上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增加1784.85萬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成本的比例66.03%測算,則發現這三種產品的新增金額之中材料成本大概只有1178.54萬元。
若將存貨之中的上述幾個項目所包含的原材料、材料成本的金額整體合計,可發現存貨之中材料部分的金額實際上只增加了1917.68萬元,與理論上存貨應該增加的金額4734.23萬元相比,存在2816.55萬元的差異。
總體來看,報告期內五方光電的直接材產成本與總采購、存貨之間出現了數千萬元的差異,說明其成本核算可能是不準確的,進而也就呼應了本文前面所討論的營業收入上存在的數據偏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