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汝
【摘 要】 目的:探討在先兆流產患者中黃體酮的應用價值。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醫院治療的先兆流產患者(75例)當做研究對象,遵入院順序分乙組和甲組,甲組患者為38例,乙組患者為37例。此次研究乙組患者經孕康治療,研究甲組經黃體酮治療,對患者的療效、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總結。結果:在治療前,兩組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間差異不顯著,P>0.05。甲組、乙組治療后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都大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在治療后,乙組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小于甲組,差異顯著,P<0.05。乙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小于甲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先兆流產患者中,黃體酮的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關鍵詞】 先兆流產;黃體酮;療效;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在臨床中,先兆流產是在妊娠28周之前,陰道先出現少量的流血,繼而陣發性下腹痛亦或腰痛出現,經盆腔檢查發現宮口未開,無妊娠物排出,胎膜完整,子宮大小同孕周符合[1]。當患者的癥狀嚴重或者治療不及時,就很有可能進展成難免流產,因此對于先兆流產要及時發現并及早給予積極治療。人們普遍認為:先兆流產同母體因素、遺傳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相關,也可能是因為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異常、子宮收縮以及黃體功能不足等引起的。為了探討在先兆流產患者中黃體酮的應用價值,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先兆流產患者(75例)當做研究對象,以下為研究的具體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此次抽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先兆流產患者(75例)當做研究對象,遵入院順序分乙組和甲組,甲組患者為38例,乙組患者為37例。其中甲組患者年齡為23~37歲,平均為(30.21±2.08)歲;患者孕周8~12周,平均為(10.51±0.40)周。乙組患者年齡為22~38歲,平均為(30.12±2.15)歲;患者孕周8~13周,平均為(10.53±0.38)周。兩組資料比較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此次研究乙組患者經孕康治療:患者每次口服10mL的孕康口服液(國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70068,生產單位:回音必集團浙江亞東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特性:中藥,每瓶裝10mL),每天3次,持續2周。研究甲組經黃體酮治療:每次肌注20mg的黃體酮注射液(國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828,生產單位: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藥品特性:化學藥品,1mL:20mg),每天1次,持續2周。研究兩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輔以適量維生素。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記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1.4 評價標準
無效:患者癥狀改善并不明顯,經B超檢查發現胚胎已死亡或者流產;有效:患者癥狀改善明顯,經B超檢查發現胚胎的發育正常;顯效:患者癥狀消失完全,經B超檢查發現胚胎的發育正常[2]。
1.5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16.0軟件分析此次研究數據,(±s)表示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經t檢驗;(%)表示療效,經χ2檢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時P<0.05。
2 結果
2.1 總結患者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如表1,在治療前,兩組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間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0.016,P=0.987)。甲組治療后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治療前,具有統計學意義(t=47.606,P=0.000)。乙組治療后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治療前,具有統計學意義(t=41.396,P=0.000)。在治療后,乙組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小于甲組,具有統計學意義(t=3.772,P=0.000)。
2.2 總結患者的療效
如表2,乙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小于甲組,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1,P=0.037)。
3 討論
臨床中,先兆流產患者的主要癥狀是腹痛以及陰道出血,做常見的引發原因是黃體功能不全[3]。在卵巢排卵后,女性的黃體未完全形成,致使分泌黃體酮的量少,子宮內膜對于受精卵著床吧不適應,從而導致習慣性流產或者不孕。在一般情況下,女性卵巢黃體經黃體酮分泌來促進其子宮內膜從增生期向分泌期變化,對子宮收縮進行抑制,降低子宮平滑肌敏感性,放置母體對胎兒出現抗原免疫應答和對滋養細胞出現的排斥。在機體妊娠的開始前3個月之內,尤其是妊娠7周前,機體體內的黃體酮水平影響胎兒發育以及成長。在孕期,女性的胎盤滋養細胞以及人卵巢黃體是黃體酮分泌主要的部位,在懷孕8周之后,女性的卵巢黃體酮分泌量會慢慢減少,之后主要是胎盤滋養細胞進行黃體酮分泌。當卵巢黃體以及胎盤滋養細胞的黃體酮分泌功能失衡時,就會出現流產[4]。當機體的黃體酮濃度比較高時,可避免子宮收縮的發生,但黃體酮濃度不足時,就會致使蛻膜反應不佳,對孕卵著床以及發育產生影響,繼而致使流產出現。黃體酮可抑制子宮收縮,降低子宮肌肉活力[5]。值得注意的是:黃體酮主要是注射以及口服給藥,肌注后藥物的吸收速度較快,但注射部位易出現疼痛、紅腫,甚至有局部蜂窩織炎以及硬結等出現。
綜上所述,在先兆流產患者中,黃體酮的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的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參考文獻
[1] 管金麗,潘晨萍,朱虹,等.低分子肝素鈉聯合低劑量黃體酮治療先兆流產的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7,19(12):848-850,879.
[2] 黃京海.黃體酮注射液治療早孕先兆流產的臨床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7,25(31):85.
[3] 余木蘭,杜景云.間苯三酚聯合黃體酮治療先兆流產30例臨床評價[J].中國藥業,2017,31(20):64-65.
[4] 陸建萍.黃體酮膠囊治療先兆流產的效果觀察及評估[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35(04):104.
[5] 楊洋,吳雨倩.黃體酮在先兆流產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22(03):381-38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