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嫻
對于《品德與社會》課,我們很清楚小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要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讓學生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但長期以來,品德課的教學仍然處在僵化教學模式上。而學生學習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條,不知道它們在現實中有什么用,如何用,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創設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或是交流活動,增強趣味性,讓學生自我發現、探索、解決的過程。并通過調查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獲得知識。使之在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要使學生成為不再為學習而累,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有不少的教師只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僅僅看作是現代化教學的一種工具、手段或是方式。其實不然,在這里所謂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其實是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個就是老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來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另一個就是學生應用信息技術來為自己的課堂學習提供幫助,進行服務,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養成。更好地為教學提供幫助。
1.現代信息技術轉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的方式
例如,六年級第一課《社會需要誠信》,本節課的開始,先通過一段網上搜尋到的“立木取信”這個故事,吸引學生的視線及學習興趣,如果光靠教師用語言來形容,顯然就不能跟應用信息技術所產生的效果比。我再通過小調查,再次感受誠信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通過演示文稿使學生知道誠信的一些資料。這樣老師不僅簡單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與鞏固,還能激起學生探索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2.現代信息技術轉變了學生學習方式
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傾聽者,而是活動中積極的實踐者、研究者、發現者,成了活動中的主體。學生不僅能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外,還能通過演示文稿和網頁的形式將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與大家一同分享,這樣不僅完成了品德課上的任務以外,而且還更好的展示了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
3.豐富的網絡資源為我們的課程提供了強大的信息儲量,滿足我們的需求
例如,學習《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在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收集相關的社會問題和相關的內容,同學們非常積極參與這項活動,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在上課時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言,每位同學急著向同組的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使課堂的氣氛超出了我的預料。其實在收集過程中學生已經從中學習了相關的知識,認識到生命的寶貴,也從中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這樣既開闊知識面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
課堂中,我常以范例的形式教會了學生搜集資料,教會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如果學生不自己親自動手,而是直接采用了別人搜集的資料;如果學生本身并沒有在活動中積累經驗,體會樂趣,就不一定能夠充分理解資料中的知識含義了。多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是從研究、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親身體會,親自實踐,是上好《品德與社會》的關鍵。
新課程理念指引我們,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積聚眾人的力量那是驚人的。全組所搜集到的資料會更豐富,全組共享這些資料每個人的收獲會更大。在整個活動中把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中有所發現,學會創新。在平時教學中,我讓學生自愿結組,自己確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法,分頭行動,整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并建立學生網站。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更能讓學生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上好《品德與社會》教師要以個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生活中要以個人先進事跡教育學生培育我們的下一代。這也是我在上《品德與社會課》經常運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樹立榜樣,處處樹立榜樣,是教師自己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中的楷模。以榜樣為力量,以榜樣為鏡子,以榜樣為旗幟。榜樣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旗幟。教師各種各樣的榜樣,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坐標,帶動學生積極健康快樂成長。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模范形象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作用,我認為,首先要做到講述的事跡生動感人。這樣使道德觀念具體化,從而培養學生崇高的精神境界,激發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后,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丑的能力。為此,我們要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后找難以辨別或模棱兩可的問題。這樣既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上好《思品與社會》課,要靈活設計課堂教學,不能死板硬套、多拓展課外資源,課外事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陽光的氛圍中提高思想品德認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