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金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會合作顯得越來越重要,要想成為21世紀最有價值的人才,就必須學會在工作與生活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另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侵襲也對未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必須時刻準備投入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與交流。面對新形勢,國家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必須改變在教學活動中過于進行機械式訓練、滿堂灌的現狀,倡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中也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合作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貴州黔東南地區是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師資、設備、理念、歷史和地域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在農村小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為適應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的需要,改進教學質量,很多學校開始推行合作學習,倡導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論與策略得到了較好的實踐。
筆者所執教的學校位于貴州黔東南州苗族聚居地,是一所民族小學,這里百分之百的學生都是苗族。為了切實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里的實踐效果,從2015年9月起,筆者就在自己所執教的班級里率先推行了這一教學方法。為了得到真實的數據,筆者采用了隨堂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并進行了個案研究。在近三年的時間里,設計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問卷以漢語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當中進行不記名調查。為了確保能得到真正的有用信息,調查都是在課堂內由學生當場獨立完成,時間為五分鐘,每次調查問卷均下發120分,回收110分,其中有10份不合格卷。除了發放問卷之外,筆者同時還進行了隨堂觀察和個案研究,以定期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查的信度和效度都較高。
經過筆者對問卷的分析以及實踐調查發現,在實踐這一教學模式時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理念轉變不到位,師生互動不足
經筆者實踐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教學理念依舊沒有變,在課堂上幾乎都是“一言堂”,唯恐學生不懂,面面俱到,從上課開始一直到該堂課結束,始終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師生之間沒有互動性。有的課堂“互動”只是簡單的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動,無效熱鬧充斥課堂,實效性差。
(二)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課標和課改都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小學里,仍然大量存在著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的現象。大部分教師只是給學生調了一下位子,其實質并未改變,小組合作學習并未真正開展起來。有的教師在學生自學或活動時,提示來提示去,生怕學生不懂,甚至打斷了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思路,小組合作成為了一種形式。
(三)課堂管理混亂
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里,教師管控課堂的能力差,未能控制好課堂節奏,致使課堂混亂不堪,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四)課堂容量過小或過大,學生合作學習的少
在實際的小學教學中,有的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少,還完不成任務,也有的教師課堂容量過大,教學目標未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羅列目標,教學內容繁雜,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一直在趕進度,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
(五)教師課上缺乏有效引導,評價手段單一
教師不善于綜合運用教學語言,對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的引導和啟發。大部分學生未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教得無勁,學生學得無趣,參與不積極、不主動,致使課堂氣氛不活躍。
(六)創新教學欠缺
部分教師課前沒有去備課,而大部分教師都是根據教師用書及買的教案備課,根本不去鉆研教材、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備課、教學,還有的拿著教師用書(或買的資料)上課,因此課堂教學沒有新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未得到有效激發。
為了更好地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筆者建議:
(一)要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教師應正確理解合作學習的真正含義,要真正地把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起來,并經常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熟悉教學流程。
(二)防止出現問題難易無度,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上課前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更不能盲目地選擇一些有趣的話題進行無謂的討論,同時,教師在討論時要明確討論的時間,給學生以緊迫感,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三)教師的評價問題
教師要把握好對學生討論結果的評價標準,在不忽視對個人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集體評價和學習過程的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關心弱勢群體,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四)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并為小組命名,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的活力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性別等綜合評定劃分小組,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確保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并且一定時間后進行角色互換。
(五)鼓勵小組間進行競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在各個小組內開展競賽,對表現優秀的小組分別給予酌情加分,到期末結束時,對表現優異的小組成員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就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意識,課堂也就不再那么沉悶了。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筆者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探索,雖然發現了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努力,使合作學習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研究更加的深入和完善,為在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推廣小組合作學習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