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韓愈在《師說》中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個中道理應該就是教學相長吧!還記得十六年前的我初次走上高中鑒賞課的講臺,龐大的知識內容讓我手足無措,恰逢當時多媒體課件剛剛興起,靈機一動的我,何不讓學生在講臺上當老師,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彌補我知識儲備上的不足!果然,學生興趣高漲,爭先恐后介紹作品,至今仍有很多經典的介紹讓我記憶猶新!一次講西方現代建筑,一位同學準備的是賴特的流水別墅,不到二、三張幻燈片精彩的介紹就已經把我和學生牢牢的抓住,再往下看,竟然把流水別墅的建筑理念、承重原理、都娓娓道來,讓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就這樣,這種形式的學生展示在我的美術課堂上扎了根,經過多年的實踐,反復調整,形成了美術課特有的學生展示模式。
1.預習定標、探究學習
課前,學生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自主學習教材,確定本節學習目標,在限定時間內,用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重點目標的認知學習。
2.學生展示、分享交流
學生把個人或小組合作研究的問題利用各種方式向全班展示,教師隨時進行引導、點撥、強調、提升,以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此過程中,應及時對學生及小組的表現加以肯定,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3.承接問題、導入新課
對于學生的展示,教師不要期許多么的完美,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出現錯誤、疑惑、不解都是正常的;承接展示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恰恰是進入新授環節的最佳時機。
興趣是維持學生不斷學習的不歇動力,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個階段的意義就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促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新的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
這個階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設置階梯目標。我的具體做法是:運用支架式教學、分解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時效。
“支架式教學”是1976年 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提出的。原意是建筑施工所用的腳手架,實際教學中,是用來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起輔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師既要重視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制訂,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中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下面,試從教學實踐出發,以中學美術課《線材造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談談運用支架式教學、分解教學目標,分步驟達成課堂總目標的過程和感受。
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教學設計的制訂都要從熟讀教材和教參開始。教師只有充分剖析、理解教材,才能傳遞教材所表達的內容, 教師借助各種資源布設情境,引導學生形成初步的感知和體驗;通過教學演示配合問題的提出,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運用對比、觀察、分析、描述等方法完成線材造型課堂作業,掌握線材造型方法及制作過程,在此過程中,鍛煉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
首先,通過一個鐵絲造型的小游戲,拋出線材造型之錨:你能將這根鐵絲經過簡單的彎折、扭動,快速的使它成為具備一定的平面或立體的空間形態嗎?學生饒有興致地運用彎折、扭動的方法,快速的塑造出具體的形態。這樣,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產生學習上的強大動力,樹立用線材營造空間的意識,初步解決半硬質線材的造型問題。教師在肯定的基礎上,用學生造型失敗的一團亂鐵絲演示團揉法塑造鴕鳥,繼續啟迪學生思維,豐富線材造型的方法。
接著,欣賞生活中線材造型作品。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和本土特色資源,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通過欣賞環節,進一步感受線材造型的組織結構,促進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
在此基礎上,認識線材的特點及成型方法,這是為了照顧到班內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線材和方法進行實踐練習。其中,軟質線材的造型方法只做了解;半硬質線材的造型問題,已經借助鐵絲游戲活動得到了解決。硬質線材造型比較復雜,教師先引導學生用吸管探究具體的排列方法,對硬質線材排列和搭接的方法有一初步感受;繼而發揮支架教學的優勢,教師示范用高粱桿這種硬質線材制作靠背椅的方法,過程中,學生可以到講臺前感受高粱桿的材質特點,在思維上參與教師的設計、制作過程,感受材質特點、構思、制作步驟,形成創造性思維。
支架式教學、細化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既要對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提出統一要求和目標,又要正確估價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合理拆分教學目標,為學生搭設腳手架,使每個學生課堂中都有斬獲,提高課堂時效性。
本階段的意義在于,學生通過小組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形式,解決問題,形成能力。
1.小組活動、合作達標
鑒于美術課的學科特色,實操課、欣賞課都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課堂實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有的課程不僅實現了小組合作、還實現了跨班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集體展評,交流反饋
在集體展評中,可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班級大集體的環境下展出本組的作品,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思路,擴大同學間的影響范圍,使同學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同時教師應該及時點評,多用激勵性評價。總之,要以“激勵為主要目的”的學習評價,使每一個學生在他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發展,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并提出合理建議,使他們的作品更為完善。
3.總結強化、形成框架
教學結束前,教師要用簡短的語言對一節課所學知識概括總結,形成知識框架,強化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能力。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學生,以盡量多的鼓勵或激勵,有效的措施,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