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惟炫
計算是小學數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是整個數學教學的基礎。然而,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學優生,計算錯誤時有發生,特別是學困生,計算出錯是常事。“粗心算錯”常被當成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罪魁禍首,家長總是覺得孩子計算出錯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教師也為此傷腦筋。如何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讓學生盡量避免計算出現錯誤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策略。
一、把脈尋因,弄清錯因性質
(一)課前調研,尋找知識的生長點和思維的碰撞點
在課前教師根據上課內容,分析教材前后聯系和算理,了解知識的生長點,設計相關題目尋找與學生思維的碰撞點。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調研,詢問對新知識的想法,看看有多少知識能被喚醒,新知識理解的矛盾點在哪里。接著進行訪談,讓做錯的同學暴露錯誤的思考過程,尋找學生的錯因和理解的困惑點,以便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我設計了調查性練習請個別學生完成。有學生在試著計算“1/3+5/6”的結果時,得出“1/3+5/6=1+5/3+6=6/9”,用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發現了這一病因所在,我在講授新課時就能針對性地提醒學生了。
(二)察言觀色,尋找理解的困惑點和犯錯的癥結點
教學時教師要時刻對學生察言觀色,學生是滿臉疑惑呢,還是頻頻點頭?觀察學生在做題時,采取怎樣的步驟和過程,各有怎樣的解題習慣,從中尋找到學生對知識和算理的困惑點。我在觀察中發現學生的書寫習慣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沒能好好審題,只是看了一眼題目就急著動筆計算,速度過快,顧后瞻不了前;有的學生對算式的數字看一個寫一個,速度過慢,瞻前顧不了后……這些都是容易出錯的原因,在摸透學生計算的書寫習慣后,我先讓學生了解自己不良的書寫習慣,明白容易算錯的癥結所在,加強審題方法和改善書寫速度的訓練,以提高計算的準確度。
(三)及時反饋,分析錯因的類別及性質
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是概念、法則性的錯誤,即對數的概念、運算意義與法則、運算性質與定律的理解出現偏差;二是非認知層面上的錯誤,即受其學習習慣、心理、態度和情緒等的影響,這類錯誤往往沒有規律性,是由各種隨機因素導致的偶然出現的錯誤,例如看錯數字或符號。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錯因進行分析,多問問“你是怎樣想的”,鼓勵學生暴露錯誤的思考過程,引發對錯因進行反思,變教師主導下的“講”為學生主體下的“議”,在質疑和討論中尋求正確思路和方法。通過對錯因的分析把錯題的評講引向深入,針對暴露出來的普遍性問題,歸結失誤多的知識點,設計針對性的練習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設立“錯題本”,把典型錯題分門別類記錄下來。
二、對癥下藥,針對不同錯因采取相應措施
(一)注重理解,避免負遷移
對數的意義和計算意義的理解是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不同類數的同一種計算,其意義和方法在思維方式上是有區別的。我們應注重對不同類數的意義和計算意義的理解,減少負遷移的影響。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法》時,我通過課前調研了解到學生由于負遷移,把“1/3+5/6=1+5/3+6=6/9”錯誤計算的情況。我用同樣大小的兩張圓形紙片表示單位“1”,讓學生在兩張紙上分別用陰影部分表示“1/3和“5/6”,讓學生探究“把這兩個陰影部分合并起來是多少?”啟發學生通過折紙,把“1/3”的單位“1”平均分成6份,把“1/3”變成“2/6”,變為與另一個加數“5/6”相同的分數單位,把通分的過程直觀呈現,使學生理解這兩個加數的意義以及異分母相加前通分的必要性。
(二)交給審題方法,堵住低級錯誤源頭
有的學生做題時急于求成,審題不仔細導致出錯。我們可訓練學生審題時在題目的關鍵字、關鍵詞圈圈點點,養成“一讀二畫三思考”的審題習慣,有效堵住低級錯誤的源頭。
(三)弄清算理,使算法得以內化
算理是算法的理論依據,明白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關鍵。教師可設計情境,把例題放到現實背景中去研究,借助學生生活經驗去理解,在矛盾點上更好地實現遷移。例如,在教學《減法的性質》時,如果生硬地告訴學生變號的原則,學生的認識就會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例題“71—15—35”編入情景“爸爸帶了71元去運動商店,一盒羽毛球15元,一副羽毛球拍35元,應找回多少元?”借助這個生活情境,學生不難得出把羽毛球的15元和球拍的35元加在一起再付的方法,從而理解減法的性質的算理,把算式放到現實的背景中去研究化解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四)提高對數字特點的敏感度
計算教學不應只滿足于學生會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思考,能根據算式中數字的特點,尋求合理便捷的運算途徑和方法,發展思維能力。我們要訓練學生對題目中數字特點的敏感度,讓簡便成為學生的自我需求。
(五)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自我反思
教師對學生解題的評價不應以正誤作為單一的標準,應多點對學生思考過程、思維品質等具有發展價值的過程性評價,讓評價更多樣更全面。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對訂正錯題的過程開展再思考,呈現訂正的價值,多問問“通過訂正,你有什么收獲”,讓矯正錯誤成為學生自我負責、自我反思的過程。
三、多方操練,形成良好計算習慣
要使良好計算習慣成為學生的個體需要,進而成為自動化的個體行為,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操練才能形成。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要分層次、多方落實,要經常灌輸形成意識,如書寫工整,中速計算等;要通過訓練形成方法,養成“一步一回頭”的檢驗習慣;在學生中樹立榜樣,明確要求,強調規范,評價激勵,一天不算錯適當給點小獎勵,一周不算錯再給點大獎勵,激發學生主動、持續地配合訓練。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有計劃、有步驟、持之以恒的進行訓練,通過把脈尋因,對癥下藥,多方操練,形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