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燕
從去年秋季起,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開始使用教育部統一編寫的部編教材了。今年秋季,我正好帶一年級語文,和新教材進行了親密接觸。一翻開書,就被它濃濃的文化味吸引住了。縱觀整冊書,無不滲透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中華民族,本就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部編語文教材讓人無處不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課文的插圖多是清新的水墨畫,極富人文色彩。足以讓老師和學生在清新的水墨畫中靜靜地感受新教材的文化味了。
如第一課《天地人》中就滲透著濃濃的文化味。
一、水墨插圖,熏陶文化
溫儒敏在2017年部編一年級教材培訓《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小學)》中,專門講到教材編寫中,古詩詞占了百分之三十,又一次提到“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并用“國學”這個概念與之做了區別。是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第一課是識字教學,編者選取了傳統的水墨畫作為插圖。這是用傅抱石的國畫《一望大江開》作的鋪底,近景的松用墨黑而重,中景山石用筆少而干練,突出了大地的厚重與空曠,讓人充分感受天地之廣袤。大地上,兩位高士——龔半千和費密同游,面對蒼茫的天空,談古論今。真有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意。
傳統的水墨畫為第一課營造了高古空曠之感。學生在這樣的畫作中找一找天,看一看地,聊一聊人,置身其中,感受美麗畫作的意境——天的空曠高遠,地的厚重博大,人在其間暢游閑談;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國獨有的水墨畫、活潑的水墨畫、靈動的水墨畫,寥寥幾筆,便能勾勒出深遠的意境、清空的神韻和大美,這大概就是編者的獨具匠心之處吧。
二、文字編排,彰顯文化
溫儒敏在《語文課本,不只是美文匯編》一文中提出,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來源于《周易·說卦》,天地人被視為宇宙系統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三才之道”就是指天道、地道和人道。“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我國經幾千年而流傳不衰,對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
縱觀整冊書120頁,識字第一課六個字的字號明顯大于其他課文中的字。這只是字號的問題嗎?不,我以為是編者有意而為之。
《天地人》一課只有六個字,成兩排排列。天地人一排,你我他一排。
第一排,天地人三個字并列。《說文解字》這樣理解這三個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地,萬物所陳列也;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為何以螻蟻之軀與天地并存,其貴在何處?皆因“人,物也,天地間有智慧者也。”一個“大”字,將天地人聯系在一起;一個貴字,體現了“人”的重要地位。
第二排,你我他三個字并列。你我他從屬于“天地人”中最重要的“人”字。你我他的并行,更看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平等與相互尊重。
所以,編者是在有意識地用這樣大號的字告訴我們,新教材就是承繼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新教材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學生,尊重自然,感恩天地,同時,也關注“人”這個神奇的智慧生物,關注自身,關注他人,在平等與尊重中與人相處。
三、去糟取精,浸潤文化
部編新教材一改以前先拼音后識字的編排體例,而是先有一個單元的識字后再進行拼音教學,這一修改意義重大。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這樣的提法已經被否定了,拼音究竟用來做什么,我以為,有兩大作用:幫助正音和查字典。而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珍寶,自身有著獨特的內涵和美麗。對漢字的認知如果依靠拼音進行的話,那么這樣的美就會被消減,漢字的內涵也基本會丟失了。所以,遵循漢字的構字規律,依靠字理識字,才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漢字文化,浸潤在傳統文化之中。
我們先看“天”字,《說文解字》這樣為其注解: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意思是說,天,顛頂。最高而無以上加的部位。由一、大會意而成。多么生動,多么形象的解釋啊,這個字的構成,不僅僅是講清楚了字本身的意思,同時也蘊含著我們祖先對自然的認知,這是任何拼音文字都無法完成的。有了字理的認識,學生一經理解,記住的不僅僅是字形,更多的是對這個字內涵的理解,對古人智慧的理解,這樣的記憶,是學生仰起頭就能洞穿天際的記憶。
同樣,《說文解字》對“地”是這樣理解的:天地初分,輕清易為天,重濁陰為地也。萬物所陳列也。地,就是萬物陳列的地方。所以,無數的人才會在詩中、歌中吟詠:大地啊,母親;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對“地”字內涵的理解,不僅僅能幫助學生記住這個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認知,能讓學生對土地建立情感,吐生萬物的土地,難道不是像媽媽一樣嗎?她無私地哺育著天地間的生靈,她的偉大顯而易見。
然而,傳統和現代,總是有著那么多的沖突,時代,也是在這樣的沖突中進步著的。
比如這個人,看似簡單,卻是這三個字中最重要的一個字。現已有很多資料表明,特別是馬王堆出土的老子的《道德經》中,記錄的是“天大,地大,王亦大。”王者,通曉天、地、人三道的存在。到底是“王”還是“人”,學術界有不少的爭論。然而,王,只是社會角色中的一個,這個王字本身,也是和現在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相悖的。新教材在編排的時候,把“天地人”編在了一起,這說明新教材更注重作為社會最本質的“人”的存在。由此可見,編者在編寫過程中,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去其了糟粕,她注重宣揚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以人為本,這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志。也正因為這樣的繼承與去除,才讓新教材更具時代感。
美哉,我華夏文字;壯哉,我中華文化!讓我們一起在清新的水墨畫中靜靜地感受新教材的文化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