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玲
本著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要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需具有講數學就是講現實生活的能力,做到將現實生活問題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始終,使數學教學最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生活化,在自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總結、豐富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內容和形式,把數學概念、數學命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去挖掘數學的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學習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升學生數學修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一、學習習慣運用生活化
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要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找到數學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找到數學規律在生活中的實例;學會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
良好的學習習慣,來源于平時的生活,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都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去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數學知識,學生們會驚訝,原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竟然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
教材中有些內容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多媒體的介入有時就能“搭橋鋪路”,突破難點,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學生的理解需要以一定的知識背景為基礎。當原有的知識無法使他們理解接受時,也就是題目與學生已有經驗中間存在較大的空白時,我們必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搭建起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理解題意的通道,填補學生信息的空白。當學生真正渴求知識的填補時,適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會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是個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是體現數學價值的需要,更是培養實踐能力的需要。
現代教學不僅注重學生所獲取的知識,而且更加注重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樣才能實現由 “學會”到 “會學”的轉變,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新課程注重課內外知識的有機銜接,課堂僅僅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一堂課結束,并不意味著整個學習過程的結束,教師必須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如果教師在小結處聯系生活,提供豐富而合適的學習資源,把學生的眼光從課內引向課外,就能使課堂教學得到有效的延伸。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觀察,實踐,模擬,推斷等探索性的有機結合,把探索過程生活化。通過親身經歷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是深不可測的,不僅培養了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進行生活化的練習設計
“學以致用”明確的說明了教學的根本目的。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認知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并引導學生到實踐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會得到和諧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我首先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把練習設計生活化。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滲透了合作意識,社會交流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由 “重知識傳授”向 “重能力培養”的轉變,使教學學習活動向社會拓展,向生活延伸。
四、教學評價生活化
教學精心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體味到數學的魅力。魅力就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來源于生活學生才會有更大的興趣去學習數學,研究數學。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無時無刻都得到發展。為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讓學生體味到“我們也能創造數學知識”。評價內容的生活化、評價方式的生活化和評價主體的生活化。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進一步的了解與考核,并通過積極的鼓勵與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對于教師來講,在實施教學評價過程中不應一味的追求評價的選拔性功能,還應該充分重視起其發展性功能。而在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不能僅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重視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數學課很難像語文課那樣生動、有趣,因此,要想在數學課上激發學生聽的欲望,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在課堂上要設計好教學的環節,和現實生活聯系。
總之,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達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