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英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現代信息化發展迅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2009年起,美國的微博以其互動性和參與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微”潮。微課程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做為一種教學手段, “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 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反饋及時、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等特點。在網絡web2.0時代,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快速發展,與當前廣泛應用的眾多工具軟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本文就舉例談談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在學習達爾文的進化論時我就引用了新浪公開課麻省K12趣味課程中的一段微視頻,視頻中以簡筆畫的形式來展現進化過程,及配有個性的英文解說和中文字幕,我個人覺得比以往的那種講解效果要好的多,符合現代教育理念,體現新教材教學方法,精彩有趣,啟發引導性強,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由此,我也自己設計了幾個微課,如講解孟德爾的分離定律時,我邊畫簡筆畫邊進行講解,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給了學生;在進行習題分析講解時也采用了這種形式,如已知某植物種子黃對綠為顯,取♀Aa×Aa♂,分析F1植株上所結種子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分析時先畫出有關植物標出相應的基因型,再在植株上畫出結出的種子,將F1再種下去結出F2,進而在植株上分析有關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在學習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時也采用了畫簡筆畫的形式,將抗原,吞噬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漿細胞,效應T細胞等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學到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時,用這種形式展現,形象生動,學生易于理解記憶,使教學過程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在備課時,如果預設到位,生成課是可預知的,但也有一些是無法預料的,利用微課的形式,將課堂片段用鏡頭記錄下來,在適時的播放給學生看,有利于學習者思維的提升、能力的提高。比如說,在學習有關細胞核的結構內容時,我讓學生在下面畫細胞核的平面結構圖并標出結構,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畫的比較好,有的畫的不太正確,我就找了三個典型特點的學生到黑板前去畫,其中有一位學生將核膜畫成單層膜,有一位學生的板圖中核孔就畫了兩個,還有一位同學的核膜的兩層膜及核孔的數量都畫的較好,應該說比較完美。于是我就錄制了這幾位同學的畫圖視頻,并播放,讓其他同學觀察三個板圖的不同之處,學生就談到核孔的數量有的多有的少,核仁的大小也不太一樣,認為那兩位同學畫的不正確,此時,我及時做了評價,三位同學畫的都正確,因為核孔數量的多少,核仁的大小,反應了細胞代謝的強度,代謝越強的核孔的數量就越多,核仁較大,反之則核孔少、核仁小,同學們馬上明白了核孔少的那個可能代表走向衰老的細胞,經調查反饋這樣的學習效果就要比老師單純地講解細胞核的結構要好的多,而且記憶深刻。應該說達成符合學生自主學習、方便教師教學使用的目標,通用性好,交互性強,能夠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高效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
對于在教學中有一些難點知識的突破,微課也起著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必修一教材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有關曲線分析時就可直接引用成形的微課,反復播放幾次,播放時適時加上自己的解說然后再配上相應的習題去講解;必修2人類遺傳病圖譜的分析,遺傳病判定的規律,遺傳病發病率的計算;必修三教材中能量流動過程的分析,能量流動的計算都可采用錄制微課視頻的形式。呼吸作用過程圖解、光合作用圖解可以采用屏幕錄制軟件錄制PPT形式的微課;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可以錄制道具演示錄像形式,內環境的調節可以制作動畫,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微課形式進行授課,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微課在實驗教學中也有著應用。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第五章《細胞和能量供應和利用》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中的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教材設計合理,實驗過程嚴謹,但對于高中學生來,自己去實驗、體驗有一定的難度。我從網絡――新浪公開課中的麻省K12趣味課程葉綠素實驗視頻中得到啟發,對教材中的實驗加以改進,設計一個學生利用簡單的材料、器材、藥品,內容具體,操作簡的實驗,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實驗中,實驗材料利用校園內采集的各種顏色的葉片,層析液采用外用酒精(或93#汽油或四氯化碳加少許無水硫酸鈉)代替,燒杯。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觀看教材實驗視頻和微課視頻,一部分學生按教材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另一部分學生按微課視頻所示范的步驟進行實驗,然后兩部分學生對比實驗現象及結果。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整理,討論出現的差異,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總結應掌握的知識。
本微課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人總是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外部的刺激,經過抽象概念化來獲取知識,所以在學習中創設這種教學形式,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自己動手實驗,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拓展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再次,本微課與教材內容有所不同,并可通過與教材比較、分析、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掌握應理解的知識。但在本次應用微課中,也反映出了不足之處。例如,對教材處理的程度、深度是否合理,教師的操作性演示是否過強、留給學生的自由發揮空間是否過小等,都需要進一步改進。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肯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否定在其中加入新的元素帶給學生的趣味與快樂,我們可以讓微課這個新生的事物走進孩子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