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梅
在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中,我發現起始階段的三、四年級學生對英語有一定的興趣,可是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的擴展與綜合,尤其是大量的的情景對話與閱讀理解的出現,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與熱情。面對大量的情景對話與閱讀理解,傳統的“讀課文---譯課文---回答問題”的教學模式已明顯不適應,必須改革。本文將以五、六年級教材中的部分閱讀教學為案例,探討小學高年級語篇教學的有效途徑。
我們要具備正確的語篇教學的觀念。我們要明白,閱讀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閱讀前(Pre-reading) ,閱讀中(While-reading),閱讀后(Post-reading)。Pre-reading是閱讀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對于建構語篇文本的內容和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起著引子的作用。While-reading是英語語篇教學的主體和靈魂,也是英語語篇教學的重心所在,強烈的目標意識是閱讀成功的關鍵。最后一個環節是閱讀后(Post-reading),是整個語篇閱讀教學的升華階段,整合知識與技能,進行語言形式的基本訓練和綜合語言能力的訓練,只有在正確的觀念引導下,才能進行爭取的語篇教學。
一、閱讀前(Pre-reading)----引出話題,激發興趣
Pre-reading部分是對課文的導入。這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恰當地導入課文可以激發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變“要學生讀”為“學生要讀”,在學生有了閱讀的動機。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思維活躍,閱讀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根據教材語篇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預習指導,同時采取不同的導入方法。但是,總體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以下幾種方法是常用的方法:
1.提問
教師提出幾個與課文或課文中心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了解文章大意。
2.展示圖片
就課文的插圖或制作相關PPT,引導學生討論。
3.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要閱讀的目的文章相對照。
4.猜測文章內容
就文章的標題或插圖猜測文章的大意。
5.教授相關詞匯
一方面是介紹目的文章的詞匯,使學生掌握某個特定的方向思考,另一方面,也為后面的閱讀掃清障礙。
6.聽相關材料導入課文
二、閱讀中(While-reading)----活用教材,梳理提煉
1.表層理解(略讀)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略讀的形式快速地說出答案,既有助于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培養其快速捕捉關鍵信息能力,同時產生的正確答案使其增強閱讀的自信心,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聽音是課文學習的基礎。聽是語音訓練的一個主要途徑。有利于學生感悟和思考,對課文有個大概了解,對閱讀能力有非常強的促進作用。聽音前老師可以提出兩三個簡單與課文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去聽音。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看圖,討論,啟發等方式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語篇,如果單靠讀課文去理解,可能很有難度,如果事先引導學生觀察,看圖說話,便很快理解語篇的意思,從而產生高質量的閱讀。
2.深層理解(導讀)
讓學生帶著幾個覆蓋課文大意的問題,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或聽錄音等方式,領略內容大意,回答問題,既有助于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培養其快速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產生的正確答案使其增強了閱讀的自信心,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3.評價性理解(精讀)
(1)看圖感知
英語閱讀最大的障礙首先是詞匯,而完全沒有生詞的閱讀是不現實的,告訴學生一篇文章出現幾個生詞是正常的,在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課文,用筆圈出生詞,引導學生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或與文章相搭配的圖片內容或以課文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來猜測詞義。
(2)表格整理
很多時候列出表格,完成相應的表格中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掌握細節。例如在教PEP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Two My week Read and write(Robins advice)時。讓學生根據書中出現的表格,理解到一周的活動,這樣自然而然地掌握到課文的關鍵內容。
(3)關鍵詞板書
幫助學生掌握新詞,了解文章的細節,解決本課的重要詞組,這樣一來,教師就無需多作,就為教學鋪平了道路,這不但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使學生專注于將要學習的內容,從而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同時也給學生建立了文章的深刻印象。
三、閱讀后(Post-reading) ---活化教材,創造思維
讀后活動是對語篇閱讀質量的檢查評估,也是對文本內容拓展、延伸和運用。課堂教學到了這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語言形式的基本練習,如本課需重點掌握的詞匯、短語、結構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回答出幾個與課文相關的小問題
2.翻譯文中幾個劃線的句子
3.閱讀完成填空或選擇
4.閱讀判斷對錯
5.看關鍵詞或圖片復述
6.角色表演
通過這些活動,可以確定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否恰當,教師可以設計各種任務或者活動來內化語言,完成從知識汲取到能力發展的過渡。同時教師還應有意識地提煉文本的情感目標,體現英語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和發展技能,還要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先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教師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來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在熟讀課文,熟練掌握本課重點句型及一般將來時句型be going to的運用。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一篇類似課文的短文進行閱讀理解的訓練,也可以讓學生敘述自己和家人的計劃。對學生而言,不僅讓他們嘗試了英語寫作的樂趣,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為培養他們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引領學生從認識文本走向生活中語言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