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英
介休實驗二小成立于2010年,是一所非常年輕的學校,僅有6年的辦學歷史,現有六個年級,48個教學班,2700余名學生,100余名教職工。
學校以“提升生命質量積淀發展力”為辦學理念,挖掘“三賢故里,清明寒食發源地”和“學校位居文廟”兩個地域特點,創建了“國學立品、文化育人”的特色建設目標。即把傳承國學經典定位在立品、育人、文化價值層面上。立什么品?育什么人?又具體化為學校的“五品五育”的育人目標。
近一年來,我們在晉中市語委辦和介休市語委辦的領導下,國學傳承向更規范更深入的方向發展。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課堂作為一種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學校、老師的重視且已成為廣大教師時刻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信息技術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潛能,使教學活動在整體上得到豐富和提高,是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在我校,運用網絡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已深入廣大教師的人心,所以在信息技術氛圍下的閱讀教學,利用網絡資源,拓展閱讀教學將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呈現出嶄新的模式成為了我們的設想,很多老師為最大限度地擴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感悟國學經典的博大精深,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教育教學當中去。
去年晉中市”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基地校”啟動儀式暨培訓會在介休召開,全體參會人員在我校進行了現場觀摩。實驗二小成立六年來,以“提升生命質量積淀發展力”為辦學理念,挖掘“三賢故里,清明寒食源地”和“學校位居文廟”兩個地域特點,創建了“國學立品,文化育人”的辦學特色,六年不懈堅持以“國學經典”為載體,引領師生核心價值觀和學校文化的構建,達成師生的價值認同。會后接受了育靈童教育研究院的捐贈(教師培訓、教學系統、教材)。讓老師們真正地運用好教材和軟件,提高課堂效率。
一、信息技術為國學的理解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
1.形象直觀,激發學習興趣
國學經典教學過程中,運用育靈童教學軟件進行教學,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信息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情境再現,拓寬見聞
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因此往往對國學經典詩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而信息技術則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從“無形”到“有形”,實現“情境教學”,從而順利地再現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國學古詩文教學,可以在形象的大小、遠近、虛實、動靜、繁簡、抽象與具體之間實現轉換.而且能突破時空限制,有利于實現其他教學媒體難以實現的“形真”;形、聲、色、光的運用與結合,能夠有效地渲染氣氛,制造氛圍,激發學習情感,引起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二、提升國學經典課堂的審美情趣
所謂國學經典,有著文化的韻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煉的詞句,這對于培養孩子的語感、發展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有著獨到的作用。有滋有味的品讀是國學誦讀必不可少的環節。適當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營造一個虛擬的詩歌語境,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信息技術就成為實現國學經典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三、視聽畫面精彩形象,使國學化深為淺,更容易理解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具有深刻的內涵,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對于那些語感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學生來說,真正理解經典的內涵就倍加困難。比如在傳統的詩詞教學中,我們通常運用的方法有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但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往往對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這時,利用信息技術課件將抽象的語言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圖聲配合,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對詞、句有具體的感受,產生語言的形象感。真正理解文學形象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境界。我校利用育靈童軟件在教授《三字經》時,老師們的想法很多。把里面的三字經故事利用育齡童軟件,通過視頻、圖片、故事等使學生看得專注,聽得仔細,腦海中抽象的文字立即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借用歌曲,古詩新唱的方法積累語言
根據課本教學內容和意境,利用多媒體播放適當的音樂,能為課堂注入無限的藝術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此外,給古詩詞配上節奏,即興來一段說唱,或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深情吟唱,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經典文化的同時受到音樂的感染。
如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隨著輕快的節奏和悠揚的歌聲,學生可以從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詩人面對一派生機的春景時心情特別舒暢……借用歌曲,讓學生隨著音樂節奏產生心靈的共鳴,引發審美愉悅,可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由此可見,古詩新唱的方法無疑給詩文的背誦帶來了一縷新的春風。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特點,把古詩詞的學習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把詩詞配上自己喜歡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賽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詩文積累。
信息技術用它獨有的、多彩的展示方式輔助教學,使國學經典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在教學效果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國學經典飛翔的翅膀,也只有借助它的介入,才使國學經典課堂真正實現了有聲有色、活力四射?!皣鴮W經典傳承”我們且行且思在路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國學傳承,必然經歷一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量變到質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