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娥
在提倡課程游戲化的今天,區域活動成為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而美工區域活動更以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受到老師的青睞和幼兒的喜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 “教育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鄉土資源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對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個性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指南》也強調: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部分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我園地處尋甸,獨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環境鑄就了鄉土氛圍的形成。一樹、一路、一山、一草、一地等都能成為孩子活動的游戲材料。根據我園的環境,我們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在為幼兒提供一些必備的基礎材料的同時,盡量為孩子們收集較為合理、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游戲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進行活動。努力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填補我園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區域活動的空白,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好的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幼兒園開展美工區域活動的現狀
(一)美工區活動指導的核心原則把握不到位
美工區域活動中,教師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對美工區活動指導的核心原則(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幼兒自由、自主的創作)把握不到位,以及如何把握尊重幼兒自主創作與適當指導的關系不到位。以至于教師的指導常常出現兩個誤區:其一,緊盯幼兒的創作,寸步不離,高度控制幼兒的創作行為,片面追求作品效果,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其二,對美工區活動放手不管,聽之任之,一味追求自由創作,造成美工區活動毫無價值。
(二)美工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不明確不完善
教師常常被“新”吸引,看到的新材料、新內容、就會不經思考的搬進自己班級的區域中,盲目的跟隨大城市的步伐,“照葫蘆畫瓢”,這樣的行為往往導致活動內容與教育目標之間的不一致;另外,美工區域活動材料投放出現了另外一個極端,有的班級兩個月甚至一學期得不到更換和調整,幼兒呈現出每天重復做同一件事;再者有的班級美工區活動材料琳瑯滿目,乍看上去活動區開展得紅紅火火,實際上卻存在走形式、擺樣子以及材料投放的盲目性和隨意的問題,致使幼兒進區時得不到有效的可供選擇活動、開展活動的信息,這樣的美工區緊緊是一個空洞的外殼,缺少教育意義和價值。
(三)美工區域活動的設置過于形式化、單一化
表現在:其一,設置不合理帶來的操作性不強或幼兒不感興趣,都被閑置下來;其二,區域活動創設成為了一種擺設或淪為迎合領導檢查的“一大風景”;其三,對于開展的部分班級來說,所開展的區域活動算不上自主游戲或者是區域游戲,這僅僅為小組活動,和美術集體教學沒有任何區別。美工區域活動的開展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基于此現狀,我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在美工區域活動中進行大膽嘗試,美工區域活動成為了我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鄉土資源的收集與整理
材料對活動區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的鄉土資源成為了幼兒的玩具庫,滿足了孩子們的操作欲望和創作需要。我們有計劃的通過家長、教師、幼兒、社區收集了大量的尋甸鄉土材料,如:狗尾草、蒲公英、稻草、樹皮、松球、松針、沙子、石頭等。
三、鄉土資源在美工區域中的運用
每一個材料對環境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好的環境,它為教師提供了向幼兒講述教育意圖的途徑,為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給教師一個了解孩子發展的窗口。借助環境,充分發揮環境的作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環境“開口說話”。結合收集到的材料,我們將尋甸的鄉土資源整理為吃在尋甸、玩在尋甸(尋甸回彝苗少數民族資源、尋甸風景名勝、廢舊物品)、尋甸農作物三大主題。
(一)利用鄉土資源結合主題對美工區進行環境創設
環境是直接反應主題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橋梁,首先要讓材料、環境“說話”。教師們設計與主題相符的環境,投放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活動材料,讓幼兒產生進區的欲望,讓環境“活”起來。
(二)利用鄉土資源結合主題進行美工區域游戲活動案例設計
在了解到教師從未進行過區域游戲活動書面設計的基礎上,我們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幼兒園美術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學習云南省第一屆區域游戲活動大賽視頻,一個一個鏡頭的分解,將活動視頻變成活動文本;組織教師針對當前困惑進行討論,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下達了每位教師收集與設計和主題相符的不少于5個的中班美工區域游戲活動案例的任務。
(三)踐行鄉土資源,豐富美工區活動內容
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教師投入與活動案例相應的游戲材料,如:松球、種子麥稈、核桃殼、蔬菜、樹干等自然材料和半成品材料(剪好的回族小褂、苗族的花裙子等),讓環境和材料向幼兒說明“這樣很有趣,這樣很好玩,你可以這樣做”,這樣幼兒就會按照教師美工區域活動意圖進行創作。教師做好觀察記錄,包括材料、環境、幼兒表現等。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又根據情況矯正相應的材料和內容再次進行實踐,即同一主題不同材料的體現,同一材料不同主題的體現,同一主題同一材料的體現。
總之,鄉土資源在美工區域活動中的運用不僅解決了我園美工區活動材料單一,形式單一,教師指導水平等問題,更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欣賞和創作美術作品個別化學習的場所,鼓勵幼兒在做中玩,玩中學,實現貼近幼兒的教育理念。培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促進幼兒感知體驗、情感表達,特別是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