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最先要考慮的因素,是陳述學生在一堂課中的學習需要掌握的“學”的任務,即學什么、怎么學、學會什么。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正確處理的首要問題,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對教學方式起著決定和制約作用[1]。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為學習者設計的教學”,所以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技能基礎、已有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等[2],本文擬通過分析江蘇省小學優秀課評比活動教師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旨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修訂建議。
一、教學目標制訂時對三維目標認識混淆
體育課教學目標一般用“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維目標表達。認知目標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學科知識、意會知識和信息知識。技能目標是指根據學生已具備的技能基礎,通過課堂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需的活動方式。情感目標是指人在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3]。三維目標雖然是涉及3個不同的方面,但是它們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整體。
案例:水平一(二年級)《趣味往返跑》一課的教學目標:1.了解和初步掌握往返跑折返時蹬地轉體的動作要領,提高往返跑能力;2.通過“達·芬奇密碼”軟梯練習,激發對跑的興趣,學會技術的應用;3.在“龍娃闖關”情境中投入練習,培養團結互助、勇于挑戰、不斷突破自我的優良品質。
分析:根據筆者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分析,案例中“1.了解和初步掌握往返跑折返時蹬地轉體的動作要領,提高往返跑能力”,既包括認知目標,又包括技能目標;“2.通過‘達·芬奇密碼軟梯練習,激發興趣……”這應該為情感目標,“學會技術的應用”為技能目標;“3.在‘龍娃闖關情境中投入練習,培養團結互助、勇于挑戰、不斷突破自我的優良品質”,這為情感目標。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該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將三維目標有所混淆。
建議: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興趣高模仿能力強,喜歡參與體育活動,但是他們不易集中注意力,興趣難持久,自我約束能力差。因此,根據學情分析,水平一(二年級)的學生《趣味往返跑》的教學目標可以修改為:1.通過學習,學生知道往返跑的折返方式和鍛煉價值,以及趣味往返跑的練習方法及要求;2.通過集體學習和自主練習,學生掌握往返跑折返時蹬地轉體的動作要領,體驗快速折返,在趣味往返跑中提高往返跑的能力;3.在教師激勵下,學生學習參與興趣高、團結互助、勇于拼搏、不斷挑戰自我。
二、教學目標陳述得不準確
“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制訂,目標表述的要素有:誰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什么條件下做。教學目標的制訂應該注重其要素的完整性,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哪些體育的知識和活動的方法,獲得哪些技能或能力,并能運用所學于活動中。
案例:水平二(四年級)《魅力足球: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一課的教學目標:1.知道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的作用及動作要點;2.90%左右的學生能初步掌握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的動作技術,提高協調等身體素質;3.學生自主學練提高自信,敢于在同伴面前展示所學動作。
分析:該教學目標中“1.知道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的作用及動作要點;2.90%左右的學生能初步掌握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的動作技術,提高協調等身體素質。”并沒有表述清晰學生了解或者掌握“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的哪些動作方法或者動作技術”“重點是什么”,是否存在把單元計劃目標籠統地代替本次課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的現象。教學目標的不準確,直接影響到教學方式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
建議:四年級的學生好動、好玩、善于模仿、喜歡表現自己,具有一定的動手動腦能力,但暫未形成獨立思考問題能力,隨著“校園足球”的推廣,學生更喜歡足球運動。足球守門員是足球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隊員,技術多樣而含量高。因此,根據學情分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可以修改為:1.通過學習,學生知道守門員坐地側擋地滾球動作的作用和側撲身體著地方法及手型;2.通過模仿練習和自主練習,學生能掌握坐地側擋地滾球時身體側撲著地方法及正確的手臂動作,能根據來球及時判斷并做出側擋地滾球;3.學生在學練中善于思考、模仿,相互幫助、積極練習,表現、挑戰自己。
三、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不正確
教學目標的制訂中,要思考其“四要素”,正確體現行為主體,即學習者——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從課程設計到學習評價,始終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中心,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應該把學生作為目標的“主人”,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2]。那么,其陳述方式為“通過學習,學生……”
案例:水平二(四年級)《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的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要領,體會全身協調用力;2.通過練習,使85%以上的學生都能夠做到正確的傳接球動作;3.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品質。”
分析:該教學目標(認知目標、技能目標)的行為主體都是“教師”,而非學生。如目標中“通過教學,使學生……”“通過練習,使85%以上的學生……”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并非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也可以有行為體現,如,通過指導和幫助,學生能夠……
建議:四年級的學情上文已經分析,籃球運動是學生喜愛的運動,學生不僅重視個人的技能表現,也有良好的團隊意識。所以,水平二(四年級)《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目標的制訂不僅關注個人技術的學習掌握,還要重視團隊配合意識和能力的學習培養。因此,該教學目標可以修改為:1.通過集體學習,學生知道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在籃球運動中的作用和團隊配合的重要性,及傳球技術動作的蹬、伸、翻轉、壓的連貫動作要求;2.通過集體學習和自主練習,學生能在相互配合下完成正確的、連貫的傳接球動作,85%以上的學生身體能協調發力,并能在籃球游戲中綜合運用;3.通過教師的激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較好的團隊配合意識,在活動中有團隊意識表現。
四、教學目標的可評價性不強
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是評價一節體育課教學效果的主要衡量標準之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即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觀測或測量學生已經達成目標,用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描述[4]。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即僅用于本次課,那么教師就應該認真思考制訂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特別需要落實其可評價性。
案例:水平三(六年級)《趣味竹竿舞》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了解同伴間相互配合是跳好“竹竿舞”的關鍵因素;2.初步學會“竹竿舞”的打竹竿和跳竹竿的動作,掌握動作節奏;3.在參與體驗中,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勇敢精神,學會合作、與同伴友好相處,體會跳竹竿的樂趣。
分析:竹竿舞技術分為打竿技術和跳舞動作,節奏又分為2拍、3拍、4拍等,竹竿舞的具體節拍為3種:開合、開合、開合;開合、開合、開開合;開開、合合、開開合。從該教學目標可以發現,該教學目標并沒有給出相應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的陳述,即用什么方法觀測或測量,教學目標過于籠統。
建議: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體育運動基礎和音樂基礎,竹竿舞跳法多樣,單從技術上分析難度較小,其主要難度在于節奏的變化和開合變化靈活,所以本次課應該圍繞節奏的變化和開合變化的創新制訂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可以修訂為:1.通過體驗學習,學生知道竹竿舞的2拍打竿技術和基本的舞步動作,知道節奏和配合的重要性;2.通過學習參與,學生能隨著教師的口令(或鼓點)和音樂節奏掌握2拍打竿技術和基本舞步,在團隊合作下挑戰難度打竿技術并完成練習,90%的學生舞步自如、節奏感強;3.通過參與體驗,克服恐懼心理,積極主動練習,學會合作相互配合,體會竹竿舞帶來的樂趣。
五、教學目標的基礎性目標和差異性體現不足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非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名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而有收獲和發展。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有基礎性目標,即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還要有不同層次的發展性目標,讓每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保持一種挑戰精神,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案例:水平一(二年級)《直體滾動》一課的教學目標:1.能說出直體滾動的動作方法;2.80%能做出直體滾動的動作,力求做到肩髖用力協調,滾得連貫自然,并能在2人合作中協同一致,向前滾動,發展身體的靈敏、柔韌、協調等素質;3.樂于參與學習,能與同伴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分析:該教學目標中缺少“基礎目標”的體現,直接是“80%能做出直體滾動的動作,力求做到肩髖用力協調,滾得連貫自然,并能在2人合作中協同一致,向前滾動……”這并未提出全體學生的教學目標,另外20%的學生呢?這樣制訂的教學目標沒有提出全體學生的基礎性目標,只提出80%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對那部分學習能力偏弱或身體運動能力偏弱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缺少要求和目標。
建議:一年級的學生對言語和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適合采用直觀的學習方法,他們好動、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但是對控制肢體的能力存在不足,他們敢于挑戰困難,樂于互助。所以對水平一學生的體育教學,需要更多地從基本運動能力發展去思考,為以后的體育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直體滾動的教學要求不高,學生在其生活中已經具備一定的經驗,教師可以給出具體的、不同層次的具體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挑戰自我。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修改為:1.通過體驗學習,學生能從經驗中認識并能說出直體滾動的動作要領;2.通過自主練習,學生能完成1.5~2m的直體滾動,肩髖用力協調、連貫自然,80%的學生在兩人合作中向前直體滾動3m;3.學生課堂中樂于參與學習,能與同伴互助學習,共同提高,挑戰自我。
體育課教學目標的制訂,立足于學生的學,做足學情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按照課程標準體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切忌“籠統”“過大”“空泛”“模糊”。因此,教學目標的制訂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制訂的要求和方法,提高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為教學設計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如何設計一堂好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吳健.體育課教學目標敘寫的問題分析及其矯正[J].中國學校體育,2010(2):33-34.
[3]洛林·安德森(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焦敬偉.體育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與方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