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杉杉 楊海瓊
摘要: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社會工作發展開始注入信息化元素,由此“互聯網+社會工作”新型模式孕育而生。本文以 重慶市城口縣的“怡口城市”社會工作生計扶貧項目為雛型,借以分析“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在生計扶貧中的可行性?!扳诔鞘小表椖渴巧鐣ぷ髡呓柚ヂ摼W搭建一個城鄉貿易平臺,通過賦權給服務對象使其參與到平臺建設和自身發展,最終使其成為平臺的主宰者的一個過程。此過程共經歷了啟動、實施和觀護三個階段,該模式的運行過程是社會工作者進行能力轉化的過程,社會工作者從主導者弱化為監督者,服務對象從配合者轉變為主導者。通過該模式的運行,證明社會工作者能將服務對象培養成生計扶貧的主要參與者,為服務對象參與生計扶貧提供持久的動力和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社會工作;生計扶貧;路徑
一、研究背景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據此,在2015年國際社工日中,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司長王金華響應號召,提出“互聯網+社會工作”行動計劃。
在精準扶貧的推進和落實過程中,高飛,向德平認為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為“扶持誰”提供參考,其資源動員優勢為“誰來扶”提供支持,其視角優勢為“怎么扶”提供方法,充分體現了“精準”二字[1]。社會工作在精準扶貧中所提供的是造血式的扶貧,特別是“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社會工作者運用互聯網為扶貧對象搭建一個生計發展平臺,引導扶貧對象參與平臺建設,并對其賦權使其成為平臺的掌控者,以提高生計發展的可持續力。鑒于此,順應“互聯網+”的潮流,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時效性和信息的共享性,從“互聯網+社會工作”的角度探討社會工作參生計扶貧顯得尤為必要。
“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對生計扶貧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為本文塑造了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本文基于社會工作服務生計項目的啟動、實施與觀護三個階段出發,以“怡口城市”為例,探討“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的具體運用及成效,深入分析社會工作者在各階段所承擔的任務和扮演的角色。
二、“互聯網+社會工作”在生計扶貧中的運用空間
(一)概念闡述
1.互聯網+社會工作
“互聯網+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的新型實踐模式,是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依托互聯網平臺服務于服務對象,促進社區發展。通常社會工作者運用互聯網的平臺,納入社工元素和理念,為個人和社區提供能力發展支持,教育支持,資源鏈接和整合支持,生計發展支持等,以此拓展社會工作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2.生計扶貧
生計扶貧是精準扶貧中的重要內容。結合可持續性生計的概念,筆者認為生計扶貧是扶貧者根據扶貧對象的生計需求,挖掘和培養扶貧對象的生計能力,協助扶貧對象共同制定生計規劃,從而提高和改善其謀生能力,使其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方法,以保障其財產、資源、收入的穩定,最終擺脫貧困的扶貧活動。
(二)可行性與實踐形態
信息技術的成熟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使“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目前,根據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著力點的不同,可將“互聯網+社會工作”在生計扶貧中劃分為三種典型的實踐形態:一是借助互聯網搭建公平貿易平臺,為服務對象提供銷售出路;二是對服務對象進行互聯網知識培訓,使其掌握技巧參與進電商銷售;三是上述兩種形態的結合,即在搭建貿易平臺之后,讓服務對象掌握管理和運營平臺的能力,成為生計發展的主導者。
本文所提的案例“怡口城市”扶貧項目就是第三種形態的典型,著力于生計互聯網平臺搭建和服務對象能力賦權兩方面。
三、“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在生計扶貧中的路徑
(一)“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在生計扶貧中的個案介紹
“怡口城市”,成立于2018年5月,是重慶市城口縣精準扶貧服務項目的社會工作者聯合當地貧困戶和大學生志愿者結合城口需求與優勢探索出的一條生計扶貧道路。它以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載體,分為“怡商城”、“怡文化”和“怡認購”三個板塊,幫助當地貧困散戶和留守婦女銷售農家產品和手工藝品,并宣傳當地旅游文化。
通過前期走訪調查,社會工作者發現城口貧困戶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因缺少銷售渠道而資源自耗的現狀。于是,社會工作者對城口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進行調查和綜合分析,順著良好的市場銷售現狀提出“怡口城市”微信商城的設想,希望依托互聯網建立Fs2C的消費模式,搭建城鄉公平交易平臺,由多農戶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農產品。關于重慶市內“怡口城市”微商城購買土特產的需求調查,社會工作者發現超過80%的調查對象愿意嘗試在此微信商城進行消費,由此可見“怡口城市”具有市場潛力。借此,社會工作者注冊了“怡口城市”微信公眾號,先啟動“怡文化”板塊的運作,并發動扶貧對象和高校學生進行手工產品、農產品和平臺的推廣,尋求社會投資以開發微信商城小程序。
(二)“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發展路徑
1.需求和資源評估為本的平臺營造
初期,社會工作者主要以評估者和挖掘者的身份,運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專業方法對當地服務對象的生活現狀進行了解,評估服務對象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并以優勢視角去挖掘他們內在及外在的資源。根據前期的調查狀況,社會工作者對其需求和現狀進行綜合評估,結合其優勢與特色進行平臺的搭建。
城口社會工作者運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的方法,結合扶貧社區資料對扶貧點和扶貧對象有了深入的了解,社會工作者發現服務對象具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旅游資源、人力資源。同時,服務對象具有強烈的貧困現狀改變意愿。結合調查分析,社會工作者發現服務對象存在以下需求:雖然其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性,但其交通運輸不便和現有客源不足導致其手工作品和農產品滯銷,無法將現有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轉換。
2.賦權與支持為本的平臺運營
在前期聯合扶貧對象、當地政府、愛心企業、志愿者群體等多方支持,社會工作者對各方所擁有的可利用資源進行篩選鏈接,將可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轉化為資本,搭建好符合當地需要和特色的平臺。在平臺運營階段,社會工作者扮演使能者與支持者等角色,為服務對象進行造血式的能力建設,支持服務對象進行平臺運營,將各種技術慢慢轉化給扶貧對象,使其將技術內化并熟練使用,最終轉化為運營主體。
初期的服務對象對自己了解不足,能力、技術方面也不完善,社會工作者首先對服務對象進行個人賦權:思想層面上,降低服務對象對未知嘗試的恐懼感,增強其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感,鼓勵服務對象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合適的崗位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服務對象取得進步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幫助服務對象建立成就感;技術層面上,對平臺運營的技術進行全面培訓與轉化,讓服務對象全程參與到平臺運營的各環節,促進技術和方法的內化,使其擁有熟練運營平臺的能力;自我決策能力方面,隨著服務對象參與運營過程的深化,社會工作者要轉換身份,與服務對象平等對話、相互協商,減少服務對象的依賴性,使其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決策的制定。
3.倡導與協助為本的平臺觀護
通過前期能力培養,服務對象已經轉化為平臺運營和生計扶貧過程中的主導者,在觀護階段,社會工作者為服務退出機制做準備,逐漸從引領者轉變為協助者,社會工作者承擔協助者、監督者的角色,其主要工作是對服務對象進行運營和管理的監督、繼續資源鏈接、宣傳等方面的支持。
在監督平臺運營和管理方面,社會工作者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產品質量監督,保證產品質量以穩定“綠色生態”的口碑,監督服務對象在平臺運營和管理的整體狀況,向服務對象提出需要完善的問題,協助服務對象進行問題改善和服務的升級;同時,社會工作繼續資源鏈接,該平臺的良性運營需要與外界的大量溝通以及外部資源的大力支持,社會工作者將前期鏈接到的資源對接給服務對象,并幫助服務對象與當地政府及社會團體等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系,使其在未來發展中能獲得資金、物質等資源支持以維持平臺的良性運營。最后,社會工作者應利用自己的資源和網絡幫助服務對象進行平臺和產品的推廣。
四、總結和建議
“怡口城市”正是社會工作者利用“互聯網+社會工作”模式參與生計扶貧服務項目的產物,利用互聯網對服務對象進行生計支持和能力賦權的服務。社會工作者在項目的啟動、實施和觀護三個階段中,扮演著評估者、使能者、資源鏈接者、監督者等多重角色。社會工作者由引領者轉變為協助者,逐漸退出社會工作服務,而扶貧對象逐漸從配合者轉化為主導者。該模式在增加服務對象的經濟收入,提升服務對象的反貧困能力,推動服務地點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面臨著資金支持、人才隊伍建設、社會認知度等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尋求社會廣泛關注;增強社會工作者能力,制定吸引人才計劃;探索新型傳播道路,提高社會信任度等措施入手。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運用互聯網技術助推精準扶貧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政府的指導意見為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提供了條件和施展平臺。[3]社會工作應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抓住政府所提供的發展條件,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專業性,去幫助扶貧對象科學脫貧。
參考文獻:
[1]高飛,向德平.專業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可能性與可及性[J].社會工作,2016(06):17-22
[2]林廣毅.農村電商扶貧的作用機理及脫貧促進機制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