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漫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碩士生導師,江蘇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南京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幼教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幼兒園語言教研組長,發表40余篇論文,出版專著《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新設計》,主編《音樂總動員》《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新設計》,參編幼兒園教材20余部,參加省、市幼兒園優秀教育活動競賽,并榮獲一、二等獎。
作品分析
小負鼠裘裘的生活充滿了美好和歡笑,它總是“咯咯咯”地笑個不停。這本是一件好事,卻讓負鼠媽媽很是發愁,因為裘裘必須學會賴以生存的本領——裝死。負鼠媽媽使盡渾身解數,施以“蟲子餡餅”的誘惑,模仿著天敵的樣子,扮狐貍扮狼又扮野貓,可裘裘絲毫沒有進入角色,把嚴肅的生存訓練當作和媽媽之間的一場游戲,本領自然沒有學會。于是,負鼠媽媽決定帶裘裘到真正的環境中去學習,故事也因此發生了轉折:兇巴巴的大熊來了,當危險真正來臨時,愛笑的裘裘終于發揮了自己的潛能——立即裝死,裝得還挺像。出乎意料的是,大熊居然號啕大哭,哀慟著裘裘的死亡。這是怎么回事?原來,作者要告訴讀者:生活中除了要有生存的需要,還要有精神的力量——歡笑,連兇巴巴的大熊也不例外。大熊在裘裘的影響下,終于學會了笑。故事結束了嗎?沒有。最后,動物們居然都學起了裝死,怎么回事?原因是——蟲子餡餅,還是蟑螂餡的,是不是很好笑?清爽明亮的色彩,柔和細膩的畫風,動物們生動的表情和小動作,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隨著幽默、風趣語言的敘述,感受著戲劇化的故事情節和出人意料的故事結局,會讓人體驗到滿滿的快樂與愛,體會作者樂觀的生活態度。
活動設計(第一次)
活動內容:大班閱讀活動《不要再笑了,裘裘!》
活動目標:
1.閱讀圖書《不要再笑了,裘裘!》,感知故事中小負鼠裘裘學本領的曲折情節。
2.通過細致觀察、肢體模仿等方式,理解小負鼠與大熊學會本領的故事內容。
3.感受生動、有趣和快樂的故事情節與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本圖書。
2.與圖書內容相同的幻燈片一套。
活動過程:
1.觀察圖書封面,認識故事主人公,引出閱讀內容。
教師:這是小負鼠裘裘,這是裘裘的媽媽。看看裘裘,你們覺得它是怎樣的?
那媽媽呢?我們學一學媽媽的動作和表情,想一想媽媽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圖書1~3頁,感知并理解前半部分的內容。
(1)教師閱讀第一頁文字內容,讓孩子知道小負鼠要學會的本領。
教師:負鼠媽媽要教小負鼠裘裘什么本領?為什么?
(2)分別觀察負鼠媽媽給小負鼠裘裘做練習的三次畫面。
教師:它們開始練習了。第一次,媽媽假扮成一只饑餓的狐貍,它在干什么?裘裘在干什么?引導幼兒模仿媽媽和裘裘的動作,學習詞語:聞來聞去。
教師:第一次的練習失敗了。第二次的練習開始了,媽媽裝扮成可惡的狼,它在干什么?裘裘呢?引導幼兒模仿媽媽和裘裘的動作,學習詞語:戳來戳去。
教師:第二次的練習又失敗了。第三次媽媽假扮成一只可怕的野貓,它做了什么?而裘裘呢?引導幼兒模仿媽媽的動作,學習詞語:晃來晃去。
(3)觀察圖書的第10-13頁,了解練習失敗后媽媽的心情。
教師:第三次的練習也失敗了。媽媽的表情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媽媽的心情會怎么樣?而裘裘呢?
(4)教師和幼兒完整閱讀圖書1~13頁的內容。
3.幼兒自主閱讀圖書的后半部分,初步了解后半部分的情節。
教師:媽媽沒有放棄,決定帶裘裘到外面練習。它們到了哪里?后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小朋友從圖書的第12頁開始一直把書看完。
4.教師和幼兒再次共同閱讀圖書的后半部分內容,感知并理解內容。
教師:裘裘和媽媽到了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
(1)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給出相應的圖書畫面,并共同討論畫面內容。
(2)觀察“大熊來了”的三幅畫面。
教師:大熊對裘裘做了哪些動作?請小朋友把這三幅圖連起來說說看。
教師:看看裘裘是什么樣的?一動也不動地在干什么?
(3)教師和幼兒完整閱讀12頁至結束的內容。
教師:媽媽帶裘裘到森林練習,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們一起來看書吧。
小結:這本書里還有許多有趣的畫面,我們沒來得及仔細看,下次再閱讀時,一定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地方。第一次活動反思:
剛翻開圖畫書的封面,幼兒說:“這是本關于老鼠的故事書?!蔽壹皶r糾正了他們的說法,向他們介紹這是小負鼠裘裘和它的媽媽,以直接的方式幫助幼兒認識圖畫書中的主角,幼兒立刻被吸引。緊接著,我引導他們運用細致觀察與對比觀察的方式,觀察裘裘和媽媽的表情與動作。幼兒很快發現了它們截然不同的表情與動作,激發了對故事內容的好奇,自然地引出閱讀內容。
第二個環節是幫助幼兒了解圖畫書前半部分的故事內容。因為畫面信息豐富,我重點引導他們觀察畫面中的關鍵信官——負鼠媽媽三次教小負鼠學本領的畫面。通過觀察描述、動作模仿、詞語學習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負鼠媽媽裝扮不同動物教裘裘練習裝死的情節。幼兒對負鼠媽媽戳、聞、拎等動作十分感興趣,一邊做著動作,一邊學說詞語。最后,我帶領他們完整閱讀圖畫書前半部分內容,個別幼兒能積極地和老師一同講故事。
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自主閱讀后半部分故事內容,幼兒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故事。其間,幼兒對大熊的出現很感興趣,卻不太能理解大熊不同的表情變化。
在第四個環節中,我通過問題的引導,和幼兒一起閱讀相應的畫面,幫助他們解決了自主閱讀中的困惑。同時,引導幼兒遷移故事前半部分的閱讀經驗,連貫講述“大熊來了”的三幅畫面,運用聞、戳、拎等動詞來表達。最后,帶領幼兒完整閱讀圖畫書后半部分內容。
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關注書中的關鍵形象和畫面的關鍵信息,運用細致觀察、動作模仿、詞語學習等策略,通過集體閱讀、自主閱讀的形式,幫助幼兒感知、理解故事。但整個活動操作下來,讓人感覺更多的是從教師的視角設計、實施過程,引導幼兒閱讀、理解故事內容,學習相應的詞句,但卻忽略了閱讀的主角——幼兒,以及他們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幼兒在活動中,雖然對圖畫書比較感興趣,但是,隨著活動的進行,幼兒會表現出疲勞與專注力不夠等現象,并缺少對故事中裘裘媽媽情緒的感受、大熊的情感體驗等故事情感線索的閱讀與引導。這些問題,都需要思考與改進。
活動設計(第二次)
活動內容:大班閱讀活動《不要再笑了,裘裘!》
活動目標:
1.閱讀圖書《不要再笑了,裘裘!》,感知了解故事中小負鼠裘裘從練習裝死本領到學會裝死的有趣經歷。
2.在細致觀察畫面的基礎上,運用猜測討論、肢體模仿、游戲參與等方式,理解小負鼠學會裝死與大熊學會笑的故事情節。
3.體驗生動、有趣和快樂的故事情節與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本圖書。
2.與圖書內容相同的幻燈片一套。
活動過程:
1.玩游戲“木頭人”,激發幼兒興趣,引出活動內容。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游戲2~3次。
設計意圖:以游戲導入開始環節,選擇與故事中負鼠媽媽帶小負鼠練習本領內容相近的游戲。同時,在游戲中加入故事中的聞、戳、拎等動作,伴隨著語言的表達,既增加了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又自然引入閱讀內容,為幼兒接下來的閱讀理解作鋪墊。
2.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圖書第1~13頁,理解故事前半部分的內容。
(1)觀察封面,認識故事的主人公。
教師:這是小負鼠裘裘,這是裘裘的媽媽。看看裘裘,你們覺得它是怎樣的?
那媽媽呢?我們學一學媽媽的動作和表情,想一想媽媽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師閱讀第一頁文字內容,讓孩子知道小負鼠要學會的本領。
教師:猜一猜媽媽要教裘裘什么最重要的本領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里的猜測既是對幼兒已有經驗的了解,又可以引發幼兒對小負鼠所學本領的好奇。
教師:想知道嗎?這個本領很特別,媽媽要教裘裘學裝死。因為負鼠要靠裝死來逃脫敵人的追捕。
(3)分別觀察負鼠媽媽給小負鼠裘裘做的三次練習的畫面,了解裘裘學習本領總不成功的故事情節。
教師:它們開始練習了。第一次,媽媽假扮成一只饑餓的狐貍,它在干什么?裘裘在干嗎?引導幼兒模仿媽媽和裘裘的動作,學習詞語:聞來聞去。
教師:第一次的練習失敗了。第二次的練習又開始了,媽媽裝扮成可惡的狼,它在干什么?裘裘呢?怎樣笑的?引導幼兒模仿媽媽和裘裘的動作,學習詞語:戳來戳去。
教師:第二次的練習又失敗了。第三次,媽媽假扮成一只可怕的野貓,它做了什么?裘裘呢?引導幼兒模仿媽媽的動作,學習并豐富詞語:晃來晃去、搖來搖去、甩來甩去等。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兩次對“ABAC”型詞語的模仿學習,在本次學習中,可引導幼兒遷移經驗,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詞語,豐富對詞語的理解。
(4)觀察圖書第10~13頁。
教師:第三次的練習也失敗了。媽媽的表情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媽媽的心情會怎么樣?而裘裘呢?
教師:你覺得負鼠媽媽會放棄教裘裘學本領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里刪去了完整故事書前半部分內容的環節,加入了對負鼠媽媽心情以及預期故事情節發展的討論環節。在了解小負鼠一次次練習失敗情節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細致觀察負鼠媽媽的表情動作,在討論與交流中感受、理解負鼠媽媽的心情。同時,通過對故事情節的預期,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3.幼兒自主閱讀圖書的后半部分,初步了解故事后半部分的情節。
教師:媽媽并沒有放棄,決定帶裘裘到外面練習。它們去了哪里?后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小朋友從圖書的第12頁開始閱讀,一直把書看完。
設計意圖:提出“在樹林里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的疑問,使故事情節自然轉折,引出幼兒自主閱讀環節,并注意讓幼兒帶著問題自主閱讀。
4.教師和幼兒再次共同閱讀圖書的后半部分內容,感知并理解。
(1)觀察“大熊來了”的三幅畫面。
教師:大熊來了!它對裘裘做了哪些動作?可以用“先……,然后……,最后……”的連接詞把這三幅圖連起來說一說。
設計意圖:同樣是讓幼兒連貫講述三幅畫面,但這次,教師給了幼兒講述的支架,引導幼兒學習運用連接詞來表達。
(2)玩游戲:大熊來了。
設計意圖:這里增加游戲環節,一方面是讓幼兒體驗故事中裘裘裝死本領的情節,另一方面是通過游戲緩解幼兒學習的疲勞。
(3)對比觀察大熊大哭與大笑的畫面。
教師:大熊怎么哭了?剛才還在哭,這會兒怎么又笑了呢?裘裘剛才還在裝死,這會兒怎么又趴在大熊的肚皮上了?
設計意圖:選擇“大熊哭與笑”的畫面,引導幼兒進行對比觀察,感受大熊的心理變化,同時,進一步激發孩子對故事內容的興趣和理解。
(4)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圖書,從第12頁閱讀至全文結束。
教師:媽媽帶裘裘到森林做練習,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們一起來看書吧。
教師小結:這本書里還有許多有趣的畫面,我們沒來得及仔細看,下次再閱讀時,一定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地方。
活動感悟
有效的師生互動,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以及幼兒表現出對圖畫書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大膽清晰的表達……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與第一次教學不同的體驗。同時,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設計圖畫書集體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僅要反復閱讀圖畫書的文字和圖片,分析其多元價值,更要學會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實際需要,尋找到適切的教育價值。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學會以幼兒的視角閱讀,結合閱讀教育價值來設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