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新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不足,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園所管理者。該如何及時糾正和鼓勵新教師呢?又應怎樣在保證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的前提下。為新教師創造學習機會,幫助其實現專業發展呢?
當今,幼兒園的快速發展總是以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的快速發展為主,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莫名的因素在影響著教師隊伍整體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我想,每年入職的新教師,或許就是主要因素之一。作為園所管理者,我們有必要對這一類教師加以關注和指導,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注重教師的個體差異性,為他們制訂有針對性的專業成長規劃。
淺:促膝談心,制訂計劃
新教師尚不熟悉幼兒園的一日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也不能系統地掌握各個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教學內容和要求等。根據新教師自身的特點及成長需求,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簡單生動、淺顯易懂、便于操作的方式,對其展開基礎培訓,組織教學實踐研究,力求在短時間內讓他們學會并掌握粗淺的專業知識,建立初步的教育觀念和教學體系,夯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一天,我照例到各班進行日常教學巡查。巡查后,我來到操場,看見王老師正帶著一群剛入園不久的嬰班孩子做“老鷹捉小雞”游戲:一位老師扮演老鷹,揮舞著雙臂瘋狂地左右奔跑,另一位老師扮演雞媽媽,領著孩子們拼命地左右躲閃。突然,一個小朋友哭了,兩個小朋友倒了,王老師快速扶起孩子,簡單地安慰了幾句,繼續游戲……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厲聲喝止了這個漫長、危險而又無趣的游戲。
后來,我找王老師談話。對“老鷹捉小雞”游戲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析,比如游戲場景設置、教師的教學行為、幼兒的情緒表現、游戲的安全性等。考慮到王老師剛入職不久,又并非幼教專業畢業,還不能完全獨立地勝任教學任務,我為她擬訂了一份為期一年的教學成長計劃,簡單易行。比如:半個月內熟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個月熟悉并解讀嬰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兩個月撰寫至少一份幼兒成長中的觀察記錄和學習故事:一學期全面分析班級幼兒的整體發展情況,找出幼兒發展中的問題,總結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提出下學期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措施和方法。經過一學期的細致學習和體驗,王老師在充分理解嬰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后,結合自己的唱跳特長,將舞蹈、旋律、音樂等元素融入嬰班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在唱唱跳跳中讓幼兒理解兒歌的語言美、動物的形體美、生活物品的色彩美等,寓教于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簡:同伴引領,互動幫帶
在教師團隊的培養中,分層研討既可以簡化幼兒園群體培訓l中的差異性矛盾,又可以針對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展開研究,內容簡單,形式靈活,易于操作。我們成立了青年教師教研組,推舉入職5年以上的教師擔任組長,采取同齡互動交流的方式開展研究,即一個新教師上課,一個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并做專題講座。明確培訓責任,采用一幫一的形式,新老教師共同負責完成一個或多個活動。
針對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大家通過討論協商,共同擬訂每學期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各領域的教學特點、游戲的指導策略、提問的有效性、常規管理的技巧、說唱彈跳的方法、家園溝通的問題及對策等。每周五下午定點開展“結伴學習”活動,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經驗、教學感悟和困惑等,讓新教師在同層次的教師群體中輕松學習,愉快交流。
王老師主動承擔秘書一職,協助教研組長做教研活動的準備和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每次活動前,王老師都會精心準備,查閱大量資料,撰寫詳細的活動方案,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反復試講、修改,注重內容的多樣化和新穎性,盡量突出研討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一次科學活動“吹泡泡”的教研現場,老師們習慣性地認為“吹泡泡”活動在小班教學中比較常見,對中、大班的幼兒來說比較簡單,王老師則提出了自己的討論要點:吹泡泡適合哪個年齡段的幼兒玩、怎么玩?這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最后經過激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小班教學中,應以老師吹為主,讓幼兒在奔跑、追逐中感受快樂;中班教學應以幼兒吹為主,讓孩子感受泡泡的色彩和運動變化;大班教學要以探索為主,教師引導幼兒探究自制多種泡泡的方法。在每一次交流分享環節中,王老師都積極發言,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并將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來,尋求同伴的支持和幫助。研討活動結束后,她也經常和我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將大家在研討活動中形成的觀點、方法、措施進行梳理和提煉,撰寫成經驗文章,在園內交流分享。
活:模仿名師,塑造個性
摒棄以往按照園本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允許老師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名師進行模仿試課,突出教學方式的靈活性。老師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觀看適合自己班級的優秀活動光碟,進行自主學習、模仿試課。同時,教師們在此基礎上優化活動方案,調整活動內容,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師指導及操作材料等方面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形成個性化教學。
王老師特別喜歡應彩云的現場活動,其教學氛圍生動、活潑。應彩云的每個現場活動她都會反復觀看、細心琢磨、認真試教,感受應老師的教學機智,并將自己事先錄制好的模仿活動與應彩云的活動進行對比和分析,找出自己的問題。事后,她還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音樂巧妙融入各領域教學中,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法。
經過多次模仿、試教和分析,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名師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深入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專注孩子的年齡和個體發展差異,同樣也能設計和組織優秀的教學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老師的嬰班美術活動設計方案《白樺林》在“第六屆全國幼兒園優秀活動案例征文比賽”中榮獲三等獎。幼教生涯中的第一個獎項,對王老師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鼓勵和肯定。
新教師在自我學習、自我觀摩、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中不斷積累經驗,能夠獲得最粗淺、最直接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而能讓這些直接經驗逐漸內化并轉變為他們自己的本領的方法,就是讓新教師在研討活動后,認真撰寫教育教學反思,在下一次研討活動前進行誦讀、分享和交流,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通過這樣的方式,新教師逐漸從最初不知如何下筆、跑題、偏題、內容混亂,到現在能緊扣文章主題、語句通暢、觀點明確,甚至還能在反思中悟出新的方法和理念,這就是巨大的進步。在這種互助學習、潛心研究的氛圍中,我們拋棄了大、空、深的內容,結合淺、簡、活的形式,最終讓新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