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也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給予其真正需要的關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如何為孩子創造和諧、有趣的游戲環境?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兼顧能力發展水平不同的孩子。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能力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這種現象是不以家長和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予以正視。
一、基于兒童的視角,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
在一次中班活動中,孩子們拿著自制的紙籃子撿樹葉,三五成群,猶如一群群辛勤耕耘的小蜜蜂。瞧,朵朵和月月各自撿了一籃子樹葉,蹲在樹下開心地說著悄悄話。朵朵說:“月月,我撿的樹葉比你的大,我送幾片大樹葉給你吧!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月月說:“不要,我自己去撿最大的樹葉。”朵朵急忙說:“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啊!”還沒等朵朵說完,月月便開心地大叫起來:“看,我也撿到了一片大樹葉呢,比你的還要大!現在我們再一起去其他地方找找吧!”
過了一會兒,朵朵雙手捧著一片樹葉對月月說:“月月,快看我撿的樹葉,上面有兩種顏色,有綠顏色也有黃顏色,真漂亮!”月月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籃子,從中撿起一片綠葉子,說:“我的樹葉只有一種顏色,等再過些時候,綠樹葉也會變成黃色。不過,我的這片樹葉比你的大哦!”朵朵說:“那我們來給樹葉分類吧!帶有兩種顏色的放一起,黃色的放一起,綠色的放一起。”
在分類的同時,孩子們還興高采烈地給樹葉起名字,比較樹葉的大小。看著眼前成堆的樹葉,孩子們歡樂地玩耍起來:有的雙手捧起樹葉撒向天空;有的躺在草坪上,“泡”起了樹葉澡;有的將樹葉插進泥土里;有的撿起干凈的樹葉當哨子吹……安琪說:“老師,你快看,下樹葉雨啦,好美啊!”朵朵說:“樹葉落下來時像蝴蝶在跳舞。”大家一起哼起了歌兒,稚嫩的歌聲回蕩在耳畔,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傳遍了整個操場。
將時間與空間還給孩子,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多彩的秋天”主題活動中,老師為孩子們開辟了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站在兒童的視角,通過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傾聽不同的聲音,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孩子創設和諧的游戲環境,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巧用激勵教育法,激發幼兒內在潛能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們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種行為的用意是善還是惡,但是我們寧愿從積極的一面去相信,相信他是有潛能的,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這種“相信”會讓幼兒感受到我們的期望,同時,他們的行為也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甚至超出我們的預期。
“大公雞,喔喔叫,外面的世界多美妙……”廣播操比賽在音樂聲中拉開了帷幕。中班小朋友穿著紅色的上衣、藍色的牛仔褲,正在后臺排隊等待進場表演,孩子們堅定的眼神中寫滿了自信。這時,我發現小戴躲在隊伍的后面,正漫不經心地轉著圈。我輕輕喊了他一聲,他卻一點兒反應都沒有。
這可急壞了我和帶班老師,比賽在即,小戴心不在焉的樣子讓我們感到擔憂。怎樣才能讓小戴打起精神,重視這場比賽,認真做操呢?“小戴,早操比賽時你要站在紅點上,不可以隨便走動,要認真地做,表現得好,我就獎勵你又香又甜的糖果,好不好?”我試著鼓勵他。“好。”小戴嘴上答應著,卻仍然我行我素地轉著圈。
正在我們一籌莫展時,小戴突然停住了,開始聚精會神地注視自制收納盒里用來玩迷宮的玻璃球。于是,我靈機一動,對小戴說:“你喜歡玻璃球嗎?”他懇切地回答道:“是的。”“馬上就要進行早操比賽了,只要你認真做操,老師就獎勵你兩個玻璃球,但你不能將玻璃球放進嘴里,可以做到嗎?”我邊說邊用手撫摸他的腦袋。聽了我的話,小戴激動地跳了起來,大聲地說:“我會做到的。”話音剛落,小戴就站好了隊。比賽時,小戴的表現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沒有食言,對他說:“放學時,到老師這里來領獎品哦。”小戴又一次開心地跳了起來。
激勵教育法是幼兒園常用的教育方法,只要老師稍花心思,充分了解幼兒的興趣點,選擇恰當的激勵方式,就能夠激發幼兒的行動力,挖掘出幼兒的內在潛能,讓孩子在獲得個性發展的同時突破自我。
三、關注個體發展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日生活中,教師應當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隨時了解并滿足每一位幼兒的發展需求,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
小宇是一個不愛講話、性格內向、動作發展不協調、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通過跟小宇媽媽交流,我發現,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是造成小宇自理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家長事事包辦代替,小宇沒有獨立的機會,連上下臺階都不會。于是,我們用實例告訴小宇媽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應當讓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機會,學會各個年齡段應該要掌握的本領。小宇媽媽接受了我們的建議,同意在家中創造更多機會培養小宇的自理能力。然而,新學期開學的第三周,在我和其他兩位老師的悉心照料下,小宇還是尿濕了褲子。小宇媽媽來接孩子時,我告訴她:“小宇今天又尿濕了褲子,不過我們已經幫她換上了干凈的衣服。”“我在家已經讓她練習自己上廁所了。開學至今才三個星期,小宇已經尿濕三次褲子了,怎么回事呀?我知道了,因為換了生活老師。”小宇媽媽說完扭頭就走。
針對小宇的問題,我和其他兩位老師一致認為,應當給孩子成長的時間,眼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少并盡量避免孩子尿濕褲子的情況出現。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了小宇尿濕褲子的根源:原來是小宇如廁時沒有蹲好,不懂得用手從前面拉住褲腰,這才尿在了褲子上。通過商量,我們決定為小宇專門準備一個痰盂,這樣一來,小宇就不用半蹲著了,如廁也變得簡單了。此后,小宇再也沒有尿濕褲子,問題迎刃而解。
可見,在一日生活中,我們要不斷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待特殊對象應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同時,教師還應細心觀察,留意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為不同能力發展水平的孩子創造條件,使其在平等、自主、自由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教師只有站在兒童的視角,認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才能及時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給予幼兒適宜的引導和關注。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一線教師基本能夠感知和發現這種差異。同一年齡層次的孩子,有的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一點就通,并且能觸類旁通;有的卻思維遲緩,接受能力弱,不容易開竅,更別說是舉一反三了。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同時,也應充分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善于發現其長處,給予其鼓勵、肯定和表揚,努力讓每個幼兒都能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