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君偉
區域游戲是幼兒自主活動的一種形式。幼兒在操作和擺弄中實現自主學習。享受快樂和滿足。教師在為幼兒提供區域游戲的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游戲需求。那么,什么樣的材料才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如何讓材料真正“活”起來呢?
親子美術活動中,幼兒和家長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了許多形狀不一的花兒。但是,活動結束后如何處理這些花兒便成了一大難題。有的小朋友說:“要是能把這些好看的花賣掉就好了!”賣花?那就要有個花店才行!于是,我們增設了新的游戲區域——花店,小朋友們興趣濃厚。但沒過多久,問題便出現了。
一天,調皮的小復拿著花店里的小木棍和旁邊的小朋友比畫起來,嘴里還不停地念叨:“看招,我要消滅你!”說完便拿著小木棍再次沖向其他小朋友。我發現后立即制止他:“小木棍又硬又長,你拿著它亂跑會傷到別人的,下回可不許這樣了。”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商量后決定,在小朋友們不玩游戲時就把小木棍收起來,游戲開始前再擺出來。然而,幾天后,小朋友們發現花店里的木棍數量越來越少,雖然我們重新投放了一部分,但木棍的數量仍在不斷減少。由于材料不足,幼兒對花店逐漸失去了興趣,花店一度面臨“關門”的局面。面對這種出乎意料的情況,我陷入了沉思。
一、重視材料的安全性,及時調整
《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補充或更換游戲材料,還要慎重考慮材料的安全性。這就需要教師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幼兒游戲需求的材料,采用正確的投放方式。
一開始,小木棍是放在敞開的小籃子里的,有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便忍不住要去拿。現在,我們把小木棍裝在一個帶蓋子的盒子里,增加了“拿”和“取”的難度,避免幼兒隨意擺弄,減少了由小木棍造成的安全隱患。
二、注重材料的實用性,體現游戲價值
教師為幼兒投放的區域游戲材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發現和調整游戲材料,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在材料的選擇上,低結構材料雖然會給游戲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如果存在安全隱患,則應慎重考慮。在花店游戲中,教師可以選擇其他材料來代替小木棍,以此來滿足孩子動手、動腦探索的欲望。比如,我們可以用吸管代替小木棍。但是,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孩子會下意識地將吸管放進嘴里吮吸,這樣很不衛生。怎么辦呢?我開始和孩子們商量。花店里的花都有漂亮的包裝紙,有的幼兒提議插花。可是,把花插在哪里比較合適呢?大家展開了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意見。“可以插在花泥上。”“對啊,對啊。”“那有沒有其他物品可以代替花泥,使材料更加生活化呢?”經過討論,我們決定用空的酸奶盒子插花,先在酸奶盒子上戳個洞,然后把花插進去。這樣一來,不僅保證了幼兒的安全,也能廢物利用。同時,在插花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加入數量元素,讓幼兒了解簡單的數的組成與分解的知識。
三、尊重幼兒游戲自主性,量身制訂游戲規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游戲規則的制訂并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幼兒游戲的自主權,規則的制訂可以師幼討論的形式呈現,在游戲開始前進行,或穿插在幼兒的活動中。
在花店游戲中,如果“店主”隨意丟放材料和工具,“顧客”帶著成品鮮花來回走動、奔跑,甚至把木棍當成“武器”隨意比畫……那么這時,教師的介入和指導就非常有必要,游戲的規則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強化。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對游戲的規則進行有效梳理和總結,引導幼兒自己制訂游戲規則。要知道,只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進行游戲,才能使幼兒產生興趣,與材料進行有效互動,進而感受到自主游戲的快樂。比如,在游戲中,引導幼兒討論剪刀等危險工具的擺放問題,“顧客”在花店購買的花可不可以帶離花店,如何處置,要不要設立“插花角”,設置監督組長或小警察角色等。
四、針對幼兒發展需求,優化材料投放方案
材料是支持幼兒游戲的支柱,一成不變的游戲材料是無法引起幼兒興趣、滿足不了幼兒需求的。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不斷調整材料,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提高其探究能力。
升入大班后,孩子們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深厚,有孩子提議給即將過生日的小朋友送生日禮物。但是,送什么好呢?這時,又有孩子提議送糖果。“可是糖果吃多了會長蛀牙的。~那就送糖果鮮花!”糖果鮮花瞬間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小朋友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糖果鮮花很好看。”“我見過用小娃娃做的鮮花,也非常漂亮。”抓住這個機會,我們決定重新開設區域游戲“花店”。在新的“花店”里,我們投放了多種材料,如水彩筆、蠟筆、白紙、皺紋紙、輕粘土、油泥、橡皮筋、彩色糖果包裝袋,以及不同品種的鮮花圖片,等等。材料的多樣化,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自主選取不同的工具,制作自己喜歡的鮮花。
針對大班幼兒,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應注意增加種類,減少同類材料的數量,為他們提供更多低結構或無結構材料,鼓勵和支持幼兒開展多種探索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對材料進行優化組合,使材料實現物盡其用。
五、有效評價,引導幼兒取長補短
評價是游戲的重要環節,是調整和深化游戲、促進幼兒思維發展、提高游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評價可以促進幼兒發展,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從幼兒的角色扮演水平、游戲情節、替代物使用、游戲沖突的解決和游戲時長等方面入手,同時結合自評、互評和師評等方式。在自評時,教師可以適當提一些問題,引導幼兒自行回顧游戲過程。互評時,教師可以讓游戲中的幼兒相互評價,引導他們發現同伴的閃光點。比如,讓“花店店長”和“插花師”互相評價一下對方在游戲中的表現,引導兩個孩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師評時,教師可以就游戲的創新環節進行重點點評,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優勢,并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也可以提出建議,鼓勵幼兒進一步創新;還可以就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或困難,引導大家一起討論,讓幼兒共同協商解決,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和環境是三大重要元素,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應明確材料所蘊含的以及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針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特點投放材料,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和優化投放方案,引導其與環境產生積極互動。現代新型教師應以一種引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的姿態來面對幼兒游戲時出現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喚醒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其探索欲望,讓材料和幼兒實現有效互動,使游戲材料真正“活”起來。只有這樣,材料的效能和價值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