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霞 陸嬌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孩子的一種本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孩子的幸福童年。游戲不僅好玩,還能輔助教學,幫助幼兒擴大知識面,培養良好性格,促進體、智、德、美等多方面發展,有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游戲中有動作、情節、玩具和材料等,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能喚起幼兒的游戲興趣,激發其積極感知、觀察、注意、記憶、思考、想象等,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還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幼兒喜歡游戲,不僅是他們年齡特點的反映,還是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在我園開展的生命教育課程中,我們始終把呵護生命、關愛生命、尊重生命作為生命教育的核心,倡導把游戲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因為孩子在快樂游戲中獲得的成長體驗是任何活動都替代不了的。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我們驚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看到了他們的思維品質發展,也讀懂了孩子間的交流,從而對游戲的價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有助于孩子的個性培養
游戲伴隨著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生活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但是,孩子在游戲中是如何獲得學習的呢?又有怎樣的經驗積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發展進程和規律,游戲中的孩子各有差異。不同個性的孩子在游戲中的學習與發展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相對來說,外向開朗的孩子經常處于主導地位,而內向靦腆的孩子則沒有那么引人注目。當然,這并不能一概而論,當內向的孩子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時,也會同其他孩子一樣,愿意不斷地挑戰自己,在游戲中調整自己,他們在改變方法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完善自己的個性,培養自信心。
數學操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請幾位孩子幫忙收拾整理操作材料,類似的隨機活動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形式之一。佳佳拿起一塊插板,開始用力拔上面的蘑菇釘,可是蘑菇釘插得很緊,怎么也拔不出來。于是,佳佳開始搖晃蘑菇釘,企圖利用縫隙將其取下。過了一會兒,佳佳發現,這樣的方式進展很慢,便又把插板翻了過來,從背面往正面推蘑菇釘。此時,其他小伙伴已經收拾好了一塊插板上的蘑菇釘,準備繼續收拾桌子上的其他材料。佳佳見狀又放棄了正在進行的嘗試,恢復到最開始的用力拔,可惜進度依然很慢。最后,佳佳終于將第一塊插板上的蘑菇釘都取了下來。她開始觀察并思考起來,接著又拿起一塊插板,將其一端抵在桌子上,另一端架在其他插板上,由此形成一個空間,讓釘子有了著力點,再用手指從后面頂蘑菇釘,很快便推出來了。就此,教師和佳佳展開了一段對話:
老師:佳佳,蘑菇釘難收嗎?
佳佳:有點難。我用力拔的,可是很難拔,壓(指從后面往前推的動作)又壓不出來,手指都弄疼了。
老師:那你后來是用什么方法收的呢?
佳佳:我發現,從后面往前面推會容易些,但不要把插板使勁壓在桌子上。
(一)有機會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感知和操作,認識事物的性質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拔蘑菇釘的規律。佳佳不斷調整取蘑菇釘的方法,正是其感知材料之間關系的過程。孩子們自然不會知道其中蘊含著的建筑原理和力學相關學識,卻通過不斷探索尋找到了合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探索,理解他們的行為。
心理學研究認為,智力由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五個基本因素構成。這幾個因素在佳佳的操作中都有所體現。例如:佳佳停下手中的工作,開始觀察同伴并思考,她雖然落后于同伴,但并沒有慌亂,堅持尋找合適的方法,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手頭工作上。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佳佳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佳佳是個內向的孩子,不善于表現自己,在這次事件中,她不經意間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面。正是因為沒有人關注她,她才能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堅持不懈地探索最合適的方法。因為是獨自游戲,所以佳佳可以自己決定是否繼續游戲,主動權在于自己,有利于培養其自信心。
(二)游戲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密切相關
豐富的生活經驗是順利開展幼兒園游戲的基礎。在游戲過程中,無論多大的孩子,其生活內容越豐富,知識經驗越多,游戲就會越充實,越新穎,越有創造性。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除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外,還要經常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將游戲和生活緊密相連。當然,教師也能從中積累不同的經驗。只有充實了幼兒的生活,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幼兒才能更加順利地開展游戲。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也蘊含著許多教學技巧,游戲中涉及的理論其實就來源于生活。通過類似的游戲,佳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她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現象時,必然會將游戲中掌握的方法進行遷移。不用老師“教”,讓“教”自然地寓于“樂”中。當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時,教育的過程已經在不自覺中完成了,教師的不干預反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給孩子創造了社會交往的機會
游戲具有社會性特征,是幼兒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再現,也是幼兒走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幼兒玩游戲是自發的、自愿的,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習與人交往,建立人際關系,在情境中感知外部世界,進而理解社會規范、行為準則、集體利益等,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晨間活動時,琪琪拉著好朋友寧寧玩起了“開花”游戲,心怡也想要加入,寧寧便讓她換個紅色輪胎再過來。不一會兒,游戲又陸續加入了幾位小朋友,一名幼兒在中間做花蕊,其他幼兒彎腰埋頭做花骨朵狀。“花兒”慢慢地打開了,孩子們手拉手坐直了身體;“花兒”繼續開放,孩子們的動作也在不斷變化,從胸前開花,到單臂向后打開;“花兒”完全盛開了,孩子們都躺下了身體。一旁的小于覺得很好玩,也想加入她們,但被綃綃拒絕了。不久,楠楠拿著黃色輪胎過來了,想要加入游戲,又被拒絕了。但是,楠楠堅持要和琪琪、寧寧一起游戲,且不肯去換輪胎。于是,孩子們想到,可以讓楠楠在中間做花蕊,黃色的花蕊配上紅色的花瓣,一定很好看。教師注意到了孩子們的協調過程,與他們展開了如下對話:
教師:你們怎么想到這個游戲的?
琪琪:我們學過兒歌《蝴蝶找花》。
軒軒:花兒就是要慢慢開放的,開始時很小,慢慢就會全開了,而且越開越大。
教師:為什么心怡要去換輪胎?
心怡:花瓣的顏色要一樣才漂亮,我的輪胎是綠色的,配上去不好看。
教師:為什么你們不讓小于也換一個輪胎加入游戲呢?
琪琪:她經常欺負我們,我們不愿意和她玩。而且我們人數已經夠了,她的輪胎顏色也不一樣。
教師:楠楠的輪胎顏色也不一樣啊。
欣欣:楠楠是琪琪、寧寧的好朋友,他一直站在那兒,我們才想到可以讓他做花蕊。
(一)尊重并引導孩子的思維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不同,雖然簡單但同樣有自己的原則,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會自覺地運用已有經驗,教師能做的就是盡量接近他們,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給其施加積極正面的影響。游戲雖然簡單,卻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如用動作完美地體現出花兒慢慢開放的過程;通過花蕊色彩的改變,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思考路徑。孩子們的游戲同樣體現了成人的擇優觀念,他們愿意接納部分小朋友,所以會給出建議,讓其加入集體;他們不愿意與部分小朋友合作,就會找出理由拒絕。教師既要尊重幼兒的思維模式,又不能一味地順從他們的想法,必要時加以引導,幫助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二)孩子的個性對其個人發展影響較大
案例中的楠楠是一個比較執著的孩子,被同伴拒絕后沒有立刻走開,而是采用軟磨硬泡的方法,讓同伴接納自己。堅持是一種品質,表現到具體某一個人身上時就是個性,對于擁有這種性格的孩子,教師要多為他們創造機會,鼓勵其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其實,游戲就是一個社會活動的縮影,不管是選擇同伴還是選擇游戲內容,孩子們都要有自己的主見。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其社會交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體現,有的幼兒因為被拒絕而得到磨煉,有的幼兒因為堅持而得到接納,這些并沒有好壞之分。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等問題是在所難免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以有效地鍛煉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當然,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們出現排斥同伴的現象也很正常,教師只要注意引導即可。
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我們提倡課程游戲化,用游戲給幼兒的健康成長掌舵。唯有游戲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參與,愉快地投入其中,創造性地開展活動,進而推動幼兒健康成長。了解幼兒心理,認識幼兒,才能談到教育幼兒,這是“活的教育”,而游戲就是活教育,是教師給予孩子的福利,也是我們生命教育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