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琪嫻
[摘要] 目的 探討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且觀察給予護理干預后獲得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青年糖尿病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采用數字奇偶法分組;臨床確定護理措施期間,對照組(52例):選擇基礎干預措施展開;觀察組(52例):選擇基礎干預+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展開;最終就兩組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以及焦慮抑郁程度加以對比。 結果 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 結論 對于青年糖尿病患者,其心理狀態表現為多樣化,心理護理干預的有效實施,對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表現出顯著價值,此外對于系列不良情緒可以確保獲得理想緩解,從而促進青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好轉。
[關鍵詞] 青年糖尿?。恍睦韱栴};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b)-0108-02
作為代謝性疾病一種,對糖尿病疾病特征加以分析,主要體現為慢性高血糖,因為諸多誘因導致。近年來,糖尿病除了發生率表現出顯著增加之外,還表現出發病年輕化的趨勢。臨床對于青年糖尿病患者在施治期間,主要體現為藥物治療,以對血糖水平顯著控制,將其生活質量顯著改善[1]。但是在具體藥物治療期間,因為對于疾病認知度較差,從而表現出較差自我管控能力,使得預后效果受到嚴重影響[2]。該次研究將該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對青年糖尿病患者給予護理干預的價值所在,以此使得患者的心理問題獲得顯著緩解,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104例青年糖尿病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采用數字奇偶法分組;對照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分布范圍為19~46歲,平均年齡為(27.59±2.72)歲;觀察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分布范圍為22~47歲,平均年齡為(27.62±2.75)歲;此次研究均通過倫理委員會同意,并且進行知情同意書簽署。對兩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加以對比,結果呈現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青年糖尿病患者在入院后,臨床確定護理措施期間,對照組:選擇基礎干預措施展開;觀察組:選擇基礎干預+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展開;對于對照組,主要就介紹青年糖尿病系列醫護要點以及在固定時間要求患者對血糖進行測量等完成。對于觀察組具體方法如下。
1.2.1 忽視以及我行我素型護理 就青年糖尿病疾病特點、疾病誘因、疾病并發癥、疾病危害與健康預防等方面,護理人員對青年糖尿病患者重點講解,以使得患者與家屬對青年糖尿病了解程度顯著提高,對于自身所患疾病可以充分重視[3]。
1.2.2 緊張以及焦慮型護理 要求護理人員需要將青年糖尿病患者的鼓勵程度以及關心程度顯著提高,以此使得疾病治療信心可以充分樹立。此外準備輕松舒緩音樂進行播放,以獲得分散注意力效果,確保對于自身心態可以良好調整[4]。
1.2.3 精神頹廢型護理 對于青年糖尿病系列知識,護理人員需要認真加以簡述,對于降糖藥物服用,需要做到按時按量進行,此外需要合理將有氧運動增加,例如慢跑以及散步等。此外對于飲食控制需要密切關注,依據病情狀況,對于合理飲食計劃的創建做出保證,最終確保于礦物質、營養以及熱量幾方面攝入均衡。
1.2.4 內心羞恥以及刻意隱瞞型護理 要求護理人員需要同患者進行深入交談,確保對于青年糖尿病可以正確認識,針對疾病治療期望值加以合理創建,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有效控制。此外將患者心結打開,就糖尿病治療心路歷程同病友進行積極分享,對于他人經驗積極借鑒,對自身病情進行有效控制。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焦慮抑郁程度。
1.4 判斷標準
對于兩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臨床主要選擇SDS量表以及SAS量表展開評定;對于SDS,最終判定結果不小于50分,則表示患者呈現出抑郁癥狀;對于SAS,輕度:評分結果在50分與59分范圍內;中度:評分結果在60分與69分范圍內;重度:評分結果在70分以上[5]。
1.5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青年糖尿病患者護理結果展開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血糖水平)組間對比以(x±s)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水平對比
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見表1。
2.2 焦慮抑郁程度對比
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因為飲食結構、生活方式以及原發疾病等系列原因的影響,使得患有糖尿病疾病患者例數獲得顯著增加,并且疾病發展逐漸趨于年輕化。其中,以2型糖尿病的出現最為普遍。作為臨床發病率較為顯著的一種內科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在伴隨病程逐漸遷延后,存在較高概率表現出系列并發癥現象,進而使得人體諸多器官受到影響,使得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對于發病后的糖尿病患者,疾病癥狀主要體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以及體重降低。臨床針對青年糖尿病患者在施治期間,主要采用藥物治療配合物理預防方法,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但是患者因為心理狀態的不同,使得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效果有所不同。
對于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加以分析,主要體現為忽視以及我行我素型、緊張以及焦慮型、精神頹廢型、內心羞恥以及刻意隱瞞型4種。在對心理狀態加以了解前提下,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最終對于心理狀態的良好保持表現出顯著價值。尤其針對青年患者,疾病在獲得確診后,因為癥狀表現輕微,未給予充分重視,所以要求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就糖尿病系列知識加以認真講解,從而將患者對于疾病重視度顯著提高,將治療積極性顯著提高。此外,針對呈現出焦慮抑郁感患者,要求醫護人員以及家屬對其給予更多的支持、關心以及鼓勵,將患者的應激情緒進行顯著緩解。如果患者過于頹廢,則需要配合對其展開健康宣傳教育,對于患者的健康飲食、合理運動以及按時用藥加以針對性指導,從而使得患者的疾病治療信心獲得明顯提高,進而于患者自身血糖水平控制以及不良情緒的緩解發揮顯著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出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
該次研究中,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同對照組青年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對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P<0.05)。有效證明對青年糖尿病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對于青年糖尿病患者在對其心理狀態加以明確的前提下,針對性完成心理護理工作,對于血糖水平控制以及不良情緒緩解的干預效果均較為理想,從而促進青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轉。
[參考文獻]
[1] 陶娟,康立惠,孫俊平,等.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隨訪[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9):1782-1784.
[2] 袁舉,宋莉,張喜平,等.一體化系統管理模式在初發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6, 31(23):2172-2173.
[3] 陳軍,李樹霞.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12(23):39-40.
[4] 莊利梅,謝菲,戴莉敏,等.思維導圖結合動機性訪談對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4,15(12):1330-1333.
[5] 陳敏華,應秀華,劉良紅,等.家屬聯動干預模式對初發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影響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6,15(4):387-389.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