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
【摘 要】揉弦亦稱揉音、顫指,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它的出現和發展對現代小提琴演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運用揉弦,對揭示音樂內涵、塑造音樂形象、增加音樂表現力等方面有著理想效果。
【關鍵詞】小提琴;揉弦;常見問題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42-01
小提琴演奏可謂是千變萬化,無論是氣勢恢宏還是婉轉悠揚,無論是激情澎湃還是柔美動人,除了要歸功于演奏家們出神入化的右手運弓技術外,左手的揉弦同樣功不可沒。許多偉大的演奏家如克萊斯勒、海菲茨、埃爾曼、帕爾曼等都擁有別具一格的揉弦技術,而在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中,全面的揉弦技術(多變化、多色彩、多層次)已經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們所必須掌握的技術。演奏者根據不同的音樂作品風格,以及樂曲的情緒變化,運用不同的揉弦方法,就能在演奏中更好地傳達情感,增添音色魅力。
一、揉弦的類型及訓練
在小提琴教學中,揉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揉弦的動作要領,還要引導學生通過揉弦來更好地感受音樂,以求能獲得最佳的演奏效果。揉弦要求演奏者的左手四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的第一關節保持相當的彈性,且每個手指都能夠獨立做向琴頭方向倒下再立起的動作,順著小提琴琴弦的方向,前后揉動,而不是所有揉動或者轉圈揉動。
揉弦分為三種,即手臂揉弦、手腕揉弦和手指揉弦,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揉弦在練習中都能進行獨立訓練,而在實際演奏中常常是相互結合的,所以給演奏者營造了一個更大的表現空間。下面介紹各個種類揉弦的訓練方法。
(一)手臂揉弦。其主要是以小臂的前后移動為動力的揉弦。手指的揉動是由小臂的移動帶動的。在揉弦過程中,應當注意揉弦運動的第一步是往琴頭方向運動,順著琴弦的方向前后運動。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先讓左手放松,四個手指不按在琴弦上,僅讓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指根關節持琴,做換把位動作,然后逐漸加快換把位動作的速度,在達到最大速度時,讓四個手指突然一起按在琴弦上,這樣就會被手臂的力量帶動,做手臂揉弦的運動。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左手的松弛(特別是每個手指的第一關節),才能保持手臂揉弦能夠順利進行。
(二)手腕揉弦。其是在不太動手臂的前提下,通過手腕的擺動進行的揉弦動作。在手腕揉弦中,也是先往琴頭的方向運動,當手向琴頭方向擺動時,手指是拉長的,當手回到原來的位置時,手指是彎曲的。在訓練的過程中,可先將手擺在第三把位上,這樣使手腕離琴身較近,以保持手臂處于不動的狀態,食指的指根關節和琴頸處于分離的狀態,以便能更好地做揉弦動作。當在第三把位的練習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再進行低把位的揉弦訓練,因為只有當手腕能夠相對獨立了,才不會因失去支撐而感到困難。
(三)手指揉弦。其是一個以手指的垂直動作為主,通過揉弦的深淺來改變琴弦張力的微小擺動。手指揉弦的難度比手腕揉弦和手臂揉弦要高,所以一定要在熟練掌握了手臂揉弦和手腕揉弦之后,再進行手指揉弦的練習。在訓練過程中,可先將一個手指放在弦上,讓其做前后擺動,使手指的第一關節交替做伸直或者彎曲動作,待把這兩個動作練熟后,再逐漸加快速度訓練。
二、揉弦訓練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一)演奏長音時,揉弦往往不能保持。許多初學揉弦的學生在演奏長音時,揉弦往往只集中在音的前半部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初學揉弦時,為了一味追求表現效果,一開始就用力過猛,導致頻率過快,超出了手的承載范圍,造成了手指的緊張,將“揉動”變為了“抽動”,以至于不能保持持久均勻的揉弦。
(二)演奏揉弦時,出現音準問題。這是初學揉弦時一個常見的問題。揉弦本身具備音準微調的功能,可以讓我們在瞬間對音準進行微調,但這并不是揉弦的初衷。揉弦的動作是使本身的音通過擺動稍稍降低,再恢復到原位,而不是越揉越高,或越揉越低。如出現上述情況,有可能是觸弦位置有誤或是揉弦的方向不對。
(三)揉弦方式太過單一,沒有變化。初學揉弦時,揉弦訓練是比較機械的,這種機械的練習方式是為了使初學者在一開始就能夠規范動作,但是在演奏中,太單一的揉弦會讓音樂失去應有的色彩。所以在演奏的時候,演奏者要更多地感受音樂,根據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引領揉弦,進而打動聽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所以對音樂的理解、感受也是不同的。在揉弦的運用上更不能千篇一律。我們不僅要追求多變化、多層次、多色彩的揉弦,還應該在揉弦中發揮長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揉弦,進而完善揉弦技巧,使其展現真正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蘇)尤·伊·揚凱列維奇.論小提琴演奏與教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張蓓荔,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