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筆者對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數據借助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城務工子女與城市子女的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現狀進行分析,得出進城務工子女與城市子女的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差異及原因,并對分析結果進行討論。
下面將會對四種策略做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單變量方差分析。
下表為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認知策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

表1 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認知策略描述統計量

表2 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認知策略主體間效應的檢驗

表3 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調控策略描述統計量
從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市子女的認知策略高于進城務工子女。題項7(在學習中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善于發現語言的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舉一反三)和題項9(必要時,我能有效地借助母語知識理解英語)其均值都大于3.00,且均值分別相差0.15和0.12。說明城市子女與進城務工子女在運用規律和借助母語理解英語方面差異較小。
根據單變量方差分析(見上表2),學生類別在“認知策略”因變量檢驗Sig=.002,小于.05,達到顯著水平,表示城市子女與進城務工子女在認知策略上有顯著性差異。題項3(在英語學習中我善于記要點)和題項6(我對所學內容能主動復習并加以整理和歸納)均值分別相差0.28和0.29且均值都大于3.00。說明城市子女與進城務工子女在善于記要點和復習方面有很大差異。究其原因,根據接收訪談的17名學生反映(共24名),認為預習和復習沒用或沒有條件預習和復習。說明學生沒有意識到記筆記、復習與預習的重要性,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被“學習無用論”所誤導,對認知策略的認識與掌握還不夠,有待于加強與提升。另外還可以看出家長沒有給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或由于家長受教育程度低無法給子女提供學習上的幫助。
下表為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調控策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3)。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子女的調控策略高于進城務工子女。根據單變量方差分析(見表4)。如下表所示,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在調控策略(Sig=.005<.05)上有顯著性差異。題項12(我對自己學習英語的需要很明確)和題項13(我能制訂切合實際的英語學習計劃)其均值相差0.27和0.28,差異較大。說明城市子女和進城務工子女在學習英語的需要和英語學習計劃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也說明進城務工子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迫切學習英語的需求,沒有體會到制定學習計劃的重要性。題項17(我經常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英語學習的體會)其均值都低分別是2.62和2.92,但均值相差(0.3)很大。說明城市子女和進城務工子女在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英語學習的體會方面雖然均值都很低但是有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通過訪談得知,有15名同學(共24名)不反思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不足,也不作出適當的調整。表明他們在英語學習方面缺乏學習動機和自信,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沒有長遠的規劃與目標。同時也反應出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指導,學生由于年齡小,不能完全自主、系統的使用學習策略。

表4 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調控策略主體間效應的檢驗

表5 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交際策略描述統計量
上表為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交際策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5)。
從上表不難看出,城市子女的交際策略高于進城務工子女。題項23和題項24的均值都大于3.00,但兩者差異較小,其均值相差0.12和0.09。可以不考慮兩者之間的差異。根據單變量方差分析,不同學生類別的初中生在交際策略(Sig=.016<.05)上有顯著性差異。題項19、題項20和題項21三者的均值都都相差0.26,有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學校教師還在實施應試教育的模式,而忽略了英語聽說的交際功能。導致學生“啞巴英語”的形成。另外老師要轉變觀念,親近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和學生進行心靈上零距離的溝通。助學生這還跟學生自身的性格與學習任務有一定的關系。
進城務工子女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處于中下等水平,有待于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策略的認知與使用。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子女與進城務工子女在英語學習策略上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城市子女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都高于進城務工子女(均值大于3),但還是不夠理想,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進城務工子女對英語學習策略的認知與使用。
通過本研究,筆者得出以下教學建議:
第一,轉變學生的觀念,培養學生科學健全的學習觀,加強家校合作。用成功人士和偉人的力量感染學生,使他們開闊眼界,堅定信念,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家長極力配合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的能力。
第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自信陽光的心理素質。挖掘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內心充滿陽光與正能量。
第三,倡導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第四,豐富學校的教學與圖書資源,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學生。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上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金玉穎.英語學習策略、成績的性別差異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3):79~80.
[4]李莉.對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策略的調查[D].北京:清華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