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懿

摘要:力量是身體各種活動實現的基礎,力量素質也是學生差異的主要體現之一,在競技體育項目中至關重要。如何根據不同學生之間力量素質的差異,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擺脫以往“千人一面”的教學困境,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本文以籃球教學為例,探索了基于學生力量素質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的方法,并對其效果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差異 力量素質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198-02
力量是保證身體能夠進行各種運動的基礎。從人們了解到改善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功能開始,不斷增加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力量便成為提升運動成績最簡單、最直接的途徑,對力量訓練的加強已經成為各個項目訓練的重要特征,無論是直接以力量為主的體能項目,還是以靈活和技巧為主的非體能項目,還是以技戰術配合為特點的集體類項目。[1]
力量素質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各種運動素質和能力,比如速度、耐力、爆發力等,尤其在以體能為主導的項目中作用更加重要。以籃球教學為例,學生的力量素質差異也是先天條件之一,如何根據學生之間力量情況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教學,也越來越成為高水平運動員培養中的熱點問題。[2]
一、力量素質在籃球運動中的體現
力量素質,不單單指的是能夠較好地完成運動技巧,還指人在運動時抗衡阻力的情況。具體到籃球運動中,力量素質由絕對力量、相對力量、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四部分構成。[3]在通常情況下,人體的運動是抗衡阻力的結果,因此,擁有強壯的肌肉力更能夠提高運動成績,在籃球領域也是如此。
目前,學校中籃球力量素質的訓練有如下特點[4]:(1)籃球力量素質的訓練包括手指力量、手腕力量、四肢力量、腰腹力量和全身協調性等方面。(2)力量素質訓練的效果取決于能否將運動員在速度、彈跳、靈敏、柔韌等方面的專項練習與籃球實際中的攻防聯系起來。(3)籃球比賽中,絕大多數動作的完成需要球員反應敏銳、速度快、爆發力強,因此,在訓練時應該加強動力性訓練。
通常,針對籃球力量素質提出的訓練方法,大體指的是根據具體的運動狀況,采取相應的具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改善,從而達到增強肌肉力量的目的。這其中最基礎的訓練方法是肌肉在自然形式的前提下,加入一定的負重,有效鍛煉肌肉力量。這種將肌肉的生理功能和一定負重同時進行的方法,既能夠滿足肌肉的有效工作和生理機能的演進,同時達到了力量素質鍛煉的基本要求,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增強運動員的體能。
二、基于力量素質差異進行教學的實踐
當前,傳統的籃球力量素質訓練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即在訓練過程中,身體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下,沒有沖撞,沒有阻擋,但在實際運動中,籃球各種技術動作的作出都是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完成的,而核心區力量的訓練,彌補了傳統力量訓練中的弊端,同時對于運動員實踐性因素的發揮進行了強化。
上世紀80—90年代,教育部針對全國頒布了《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其中要求“課課練”將作為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環節在全國施行,以往的“課課練”大多在田徑項目上進行,限制較多,練習具有強迫性,學生往往疲于應付,效果一般。
如今,在新課改背景下,“課課練”必須適應創新需求,與教材內容銜接緊密,做到有針對性、實效性和趣味性,真正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期待。作為一種提高和豐富教學質量及內容的手段,“課課練”的主要陣地依然是課堂,牢固樹立課堂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基礎作用。在課外實踐中,要合理把握訓練內容,做到安全、科學、有趣。
如前所述,核心區力量的訓練[5]往往被應用到身體康復和部分專項的體育項目中,加強核心區力量的訓練對于提高籃球項目水平也大有益處,但卻很少應用到新課改環境下的“課課練”環節中。由于核心區力量訓練具有能夠激發學生長期堅持練習的特點,因此,將核心區力量訓練與高中籃球“課課練”環節相互結合,不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這樣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為其接觸更加先進的訓練理念提供了新的視野。
核心區力量訓練廣泛應用于所有的體育項目中,運動員在比賽項目中要想獲得較好的成績同時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就必須具備快速建立穩定重心的能力。解剖學認為,核心區的區域位于軀干,包括骨盆和脊柱,人體的重心就恒定在這個區域內,因此,核心區力量訓練的終極目的,就是通過增加核心區內肌肉之間相互協同、相互整合的能力來達到形成穩定重心的目的,最終完成一系列的動作。核心區力量訓練具有以下特征。
傳統力量訓練重在克服外部環境施加的阻力,大多選擇以地面或者器械為支撐面;但在實際運動中,人體的重心是不可能穩定的,總要經歷“穩定—破壞—穩定”的過程,在重心出現不穩定的時候如何最大限度優化運動能力是運動水平能否得以提升的關鍵因素。因此,核心區力量訓練的關鍵就在于將力量訓練的設計與非穩定因素的創新加以融合,其中非穩定因素的引入不僅能夠提高力量訓練的深度和強度,同時也拉近了核心區力量訓練與專項訓練的差距,能夠為力量訓練效果的全面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踐表明,在連續進行了17周核心區力量“課課練”之后,實驗組相比傳統力量訓練的對照組在行進間三級跳的成績增加了0.27~0.42米,Nebrack 計時跑成績快0.29~0.54秒,提高顯著。
三、基于力量素質差異進行教學的思考
(1)雖然“課課練”趣味性較強,但在進行訓練之前仍然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保持嚴肅認真的訓練態度,嚴格按照訓練要求和規范進行練習,在保證動作完成的基礎上要注意細節,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防止意外受傷和事故的發生。在進行不同的實際訓練時,要有針對性地制訂內容和計劃,保證訓練效果。
(2)訓練中應當適時穿插游戲練習,營造活潑輕松的訓練氛圍,緩解學生壓力,保證訓練樂趣。在籃球專項力量的訓練過程中,應當注重關于肌肉力量迅速發展和增強爆發力的練習。實際的訓練過程中,訓練的計劃、方法以及內容,都應當與學生速度、彈跳以及攻防轉換技巧的訓練相互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教學過程中,力量素質的訓練需要與籃球各項技術動作的特點有機結合,加強針對有球、無球情況下針對性的力量訓練,這為學生乃至運動員充分發揮自身身體優勢,完成獨特的技術動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綜合訓練的過程中,一般把力量素質訓練安排到訓練的最后階段,學生要根據身體各個部位的實際情況進行交替訓練,保證身體肌肉張弛有度。在訓練結束后,學生要特別注意肌肉的放松練習和恢復練習,確保肌肉既有力量又有彈性。籃球專項力量訓練在培養運動員身體素質方面極其重要,其作為培養籃球運動員快速速度、良好彈跳和柔韌性、平衡身體各項機能、增強爆發力等素質的前提,直接影響著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動作的發揮和優勢的體現。要不斷注重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加強身體各個肌肉群的專項力量訓練,做到身體各個部分力量的全面、協調發展。
四、結語
眾所周知,力量是各項運動得以開展的基礎,如何根據學生的力量素質進行差異化教學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在籃球教學中,將力量素質訓練融入“課課練”,既能保證力量訓練的長期進行,又不失趣味性,配合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和保障措施,能夠做到優勢互補,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渠澤普.不同運動項目對力量素質的影響差異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6):53-55+63.
[2]車通.籃球專項學生力量素質訓練現狀的調查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6(6):183.
[3]楊喆.探析籃球專項力量素質的特征及訓練因素[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131-132.
[4]費小龍,王萌.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3(6):52-54.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