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憲章
最近,隨著一些地區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作業具體管理意見的出臺,關于家庭作業的話題一時間成為熱點話題。究其原因,自然是家庭作業越來越不受待見,家長、學校圍繞這盤“反胃菜”互相推責,互相抱怨,互相指責。教師抱怨班額太大,成堆的家庭作業要批改、講評、訂正,自己“胃口小,難以承受”,自作主張將一些責任推到家長頭上;學生不是抱怨負擔過重難以招架,就是抱怨沒有新意枯燥無味,反正不合自己“胃口”,極不情愿的同時發出“作業減負”的吶喊;家長備受困擾,要督促寫、要及時改、要按時簽名,甚至還要拍照上傳到“家庭作業微信群”,抱怨自己的“家長胃”實在難以對付這“校園菜”……
毋庸置疑,看似可有可無的“家庭作業”其實就是一面面學生成長的“反饋鏡”,是教學管理的“警示鏡”。學校管理者可以從中看清班級學習風氣、學生家庭支持程度,利于即時采取相應舉措進行針對性調整、完善、優化;是教學行為的“后視鏡”,教師們可以從中看清學生學習質量、自己教學實踐存在問題、學生家長關注狀況,可以即時生成合理有效的辦法進行差異性幫扶、協作、激勵;是家教效果的“正身鏡”,家長們可以從中看清孩子課堂參與效果、教師的施教效果、自身的薄弱環節,可以即時找到合適的行動方式開展有效的指導、溝通、配合。
家庭作業是“反饋鏡”不是“反胃菜”,也決定著其在家校教育中的位置不可忽視更不可偏廢。如今,一些地區相繼出臺規范意見,其初衷自然是為了幫助家庭作業應盡快擺脫“反胃菜”的尷尬境地,還原其家校倍加珍視的“反饋鏡”地位。

尊重家庭作業的“反饋鏡”地位,才能凸顯其功能定位,才會準確辨析各自的“口味差異”,才會促其化身為因材施教的“開胃菜”。各地規范文件強調家庭作業“既是鞏固已學知識、預習未學知識的必要載體,也是拓展知識與能力的重要平臺”,讓各方盡快消除推諉,主動發掘自身的積極資源,努力去豐富家庭作業的愉悅指數,合力將其改變成一道道“開胃菜”,在尊重其應有功能的同時也可以收獲因材施教的快樂。一是因人而異創新“開胃模式”。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自覺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設計家庭作業,讓其盡可能輕松、簡單、有趣,使之成為學生樂于接受、家長喜歡參與的校外生活的補充內容,有效實現對課堂知識溫故知新的目的和作用。二是因地制宜豐富“開胃內容”。教師主動豐富作業的社會實踐內容,盡可能照顧到學生們家庭生活環境、情趣愛好等因素,指導親子作業活動;最大限度動員家長們關注和參與學生的家庭作業,將一些作業目標安排在共同閱讀、旅游等親子實踐中,用家長的素養影響和規范學生;將一些社團活動轉移到社區,盡可能發揮每一個社區的優勢資源,方便社區輔導員就地取材,用喜聞樂見的實踐方式去充實書面作業。三是因勢利導提升“開胃指數”。家校同步構建愉悅作業體系,圍繞家庭作業積極規范家校互動實踐,豐富聯誼內容,構建協商平臺,積極將作業內容、檢查過程、評講方式、反饋過程巧妙地融合在這些互動實踐中,在教師無壓力、家長肯參與、學生愛表現的情形下提升作業的實效。
認清家庭作業的“反饋鏡”身份,才能明確其責任主體,才會充分考慮各自的“營養差異”,才會幫其轉變為溫故知新的“特色菜”。各地規范意見再次明確“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教師是設計和評價作業的主要責任人……”這樣的“緊箍咒”,不僅進一步明確了家庭作業的責任主體,完全打消了部分教師無端無度“丟責”的念想,也重新將他們心思聚焦到家庭作業上,督促他們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需求,不斷提升家庭作業的“烹飪技藝”,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到適合自己口味的溫故知新“特色餐”。一是設置尊重“需求特色”。教師為有效落實自身作業職責,要積極組織有學生家長和家委會成員參與的學科內外、年級內外的主題研討會,細致分析、反復探討家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既要顧及學科教學的實際需要,也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更要傾聽學生家長的建議。二是指導追求“便捷特色”。教師要想法設法讓家庭作業指導和交流變得快捷有效,充分發揮家長近距離、有親和力的輔導優勢。每一位教師除了通過主動家訪進行隨機輔導,還可嘗試短信、微信等指導渠道,讓學生及其家長的作業疑難可以即時得到解決。三是講評呈現“反饋特色”。作業批改后,教師除了要即時給予講評,要通過家庭作業展評、家庭作業狀況分析、假期作業情況調查等方式將作業表現反饋給每一位學生,通過開展“家庭作業回家”“家長評家庭作業”等調查活動及時向學生家庭反饋。這樣可以端正學生及其家長對待家庭作業的態度,有效提高其鞏固和訓練質量。
家庭作業是“反饋鏡”不是“反胃菜”。只有從學生個性作業需求和不同作業特征入手,攜手創新家庭作業快樂模式,不斷完善批改講評機制,轉變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對待家庭作業的態度,努力讓家庭作業適合各自的“口味”,家庭作業才會真正成為課外學習的一種享受、家校生活的一種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