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國俠
在我們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中,人才是最基本的保障。造就人才,教育的作用無可替代。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超多、歷史上曾經數次強大的國度,是多么需要一大批不僅是“名師”、關鍵是“良師”的人才。
所謂“良師”,毫無疑問,簡言之就是具有良好職業操守和優良素質的教師。這里就不能不涉及一個“師德”的問題。
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道德呢?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八字警言,也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事業,一種責任。
一名“良師”,其道德更應是“智慧的、發展的”,缺乏智慧的師德,是不完美的師德,不能成為稱職的教師。因此,追求高尚師德、做智慧型教師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師愛”是“師德”的靈魂,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溺愛,而應該是智慧的愛。 有了智慧的愛,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效。為什么有不少老師談論最多的是學生越來越難管了、愛學生好難這樣的話題呢?為什么總有一些學生對學習缺少熱情,還有的學生根本不在意老師的教育,把老師的話當成耳旁風呢?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育必須充滿智慧。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是不會無休止地抱怨的。抱怨學生不努力,抱怨家長不配合,抱怨學校不支持,抱怨社會不理解,整天的怨天尤人,是不可能成為“良師”的。優秀的教師,應該執著地去學習,去研究,并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增長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小學老師。有一次霍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卻舉起手,可是當驚喜的老師問到他時,他卻答不上來。霍老師后來問他為什么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告訴老師,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霍老師由此感到了學生都有一顆強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答就舉左手,如果不會就高舉右手。此后,每當看到他舉左手,霍老師都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舉右手時則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后,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霍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了班里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結果發現整個班都變了。
這就是霍老智慧的愛。
作為一名教師,還要追求高尚的師德,做發展型教師。在新修訂的師德規范中 ,要求教師要“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這些要求是為了保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成為智慧的、有創造性的專業化教師。
怎樣才能做一名具有優良素質的教師呢?
教育者之所以被人尊稱為“師”,首先在于其具有廣博的學識,既全面繼承了人類祖先積累的科學知識,同時還具有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這就要求,“良師”起碼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加強業務學習。這里的學習既包括對人的研究,也包括對事的學習。教師從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觀察、研究、思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那么相對來說,這個老師的工作就會得心應手。二是學會分享。與學生分享知識,并且善于表達。學生在學校里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學習文化知識,老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應該“授之以漁”。三是學會選擇。選擇學習的對象,合作的對象,處事的方法。作為年輕老師,就必須虛心謹慎地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要做一個有心人。四是學會合作。老師首先要學會與學生、其父母以及其他任課老師的合作,這樣才會讓教育教學工作如魚得水。五是學會創新。老師要嘗試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課堂。

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對于教師而言,首先就是要代表廣大學生的利益,所作所為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因此,要學會寬容,這里包含了對人對事的寬容。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著的蠟燭”等稱號和榮譽,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像優秀的商人一樣,將“為顧客服務”溶進“為學生服務”之中去,并且要具備這種心態。
師者為師亦為范。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走下三尺講臺,是否為人師表,則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誠如是,在當今時代,推出一大批“大國良師”,對我們的國家具有多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