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山縣素有“舟楫之便、漁鹽之利”之稱,歷來是浙江省重點產鹽地區,海鹽生產歷史悠久,鹽文化博大燦爛。唐代中葉,先民就在這片島嶼上煮海制鹽,曬鹽歷史訖今已逾1200年。漫長的制鹽歷史、輝煌的曬鹽年代留下了燦爛悠久的鹽文化。目前,在岱山縣經濟開發區,建有中國鹽業博物館,以“貢鹽”之鄉為文化背景,館內柳永的煮海歌、“煎煮”“板曬”“灘曬”工藝演變,文字、圖片、實物一一展示岱山縣千年煮海曬鹽的工藝、文化和歷史,對保存、傳承、弘揚岱山鹽文化、提升岱山城市品位、發展海島精品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回顧岱山千年制鹽史,經歷了從最早的燒鹽時期到板曬時期再到現今灘曬時期的演變,生產工藝不斷得到改進,科技實力不斷得以提升。短期結晶、精耕細作的特色制鹽工藝一直得到保護和傳承,使得岱山海鹽具有色白、粒細、易溶、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之特質,深受廣大消費者親睞,貢鹽美譽,聞名遐邇。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60、70年代,即改革開放前期,岱山鹽田面積達到歷史最高位,有鹽田生產面積4萬余畝,此時的岱山,島民在全縣各住人島嶼,紛紛圍海造田,引海水、筑渠道、建鹽灘,全縣各鄉鎮沿海方方正正、星羅棋布平鋪著一塊塊明凈、平滑的鹽田,好似一幅幅美麗的圖卷,給仙島岱山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直接從事鹽業生產人員5000余人,涉鹽人口更達5萬多人。此時的岱山,工業經濟十分貧乏,處于落后狀態,三產門類欠缺,產業結構不夠完善。縣級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依靠鹽業,鹽業不僅僅是鹽業村村級經濟的主要來源,而且為全縣經濟、社會、民生改善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積極貢獻。連當時各鄉鎮的學校大多被稱作鹽業學校,岱西鹽業中學、岱東鹽業中學、桂花鹽業中學至今島城人記憶猶新、耳熟能詳。鹽業產業作為全縣一大傳統產業、基礎產業,曾經為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撐起了半壁江山。
但由于當時實行的生產方式是以生產隊為基礎,大鍋飯、大集體的鹽業生產作業方法,直接導致鹽民的生產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鹽田基礎設施難以得到提高,造成鹽的單位面積產量低下,鹽品質較差,鹽民收入不高這樣一個困境和局面。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全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東風同樣吹進岱山鹽區,給岱山鹽業生產注入了新活力、新氣象。岱山鹽區鹽業生產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新時代。1983年,縣委借鑒農村體制改革承包責任制的經驗,在岱東鄉率先進行鹽業體制改革,經協調當時的岱東、岱中、南峰3鄉關系,建立了全縣第一個村村聯辦鹽田面積達到6000余畝的專業鹽場—雙峰鹽場。新的經營承包責任制首次明確鹽場所有權屬村所有,經營權歸屬鹽場,實施二權分離經營新機制,并采用聯產、聯質、聯鹽場基本建設的生產承包責任制形式,使鹽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專業化、企業化鹽場。這一新的經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鹽民鹽業生產積極性,廣大鹽民從此以鹽灘為家,一心撲在鹽灘上,全身心投入到鹽業生產之中,大搞鹽田基本建設,全縣鹽區開始興起新一輪基本建設熱潮,鹽灘面貌發生了煥然一新的巨大變化,從而使原鹽畝產大幅度提高,原鹽畝產量由改革開放前常年徘徊在1.5噸提高到3.0噸,原鹽獲得高產,鹽民收入隨之上升。1984年,岱山縣鹽民勞均收入為2012元,首次突破2000元大關,較上年增加185%,而當年舟山職工年均收入僅在1100元左右,鹽民收入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鹽區家家戶戶造起了漂亮的樓房,一批批新的電氣設備走進普遍鹽民家庭,笑臉寫在了廣大鹽民的臉上。與此同時,縣委在組建專業化鹽場—雙峰鹽場改革試點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將這一成功經驗在全縣鹽區進行全面推廣。1984年起,各種形式的專業鹽場很快推廣普及,包括村辦、鄉辦、鄉村聯辦鹽場。先后組建了岱北鹽場、桂花鹽場、秀山鹽場以及漁山鹽場等,集體鹽場的建立,穩定、完善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加大了鹽業投入,提升了鹽業生產管理水平,推進了鹽業科技進步,岱山鹽區鹽業生產在改革開放浪潮推進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新時代。

岱山縣鹽區在組建專業鹽場的同時,八十年代中期,省里制定了《浙江省標準鹽場建設暫行辦法》,決定省內重點鹽區逐步建設穩產高產標準鹽場,煥發了岱山老鹽區的新活力。岱山縣鹽場基本建設依靠國家投入,重點支持,先后建成一批高標準、設施設備優良、配套工程完善的鹽場,雙峰鹽場、岱西萬畝鹽場先后建設成標準鹽場投入生產,對穩產、增產、提高鹽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專營條件下的岱山鹽業生產也發生著新情況,出現了新問題。由于岱山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天時三晴二雨,這樣的天時不利于露天作業的海鹽生產,造成鹽的畝產低,停留在每畝4噸左右,造成生產成本高、勞動生產率低下這樣一個局面,價格競爭處于同行業劣勢,無法與北方海鹽、井礦鹽相抗衡,造成鹽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以來提高不快這樣一個被動局面。
岱山海鹽品牌優勢明顯,貢鹽牌子響亮,深受滬、杭、甬等大中城市市民歡迎和親睞。如何在專營化條件下、改革新進程中,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切實找到出路所在,穩妥提高鹽民收入水平,是擺在岱山鹽業面前的一道難題。面對鹽區、鹽場存在的問題和困境,縣人民政府和省鹽業主管部門一直在思索,在謀劃。2005年3月,由浙江省鹽業集團公司和岱山縣鹽業公司共同出資在岱山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8萬噸的制鹽企業—浙江綠海制鹽有限公司,將原本用途為腌制用鹽的岱山海鹽提供給綠海公司,作為綠海公司的小包裝產品原料用鹽,加工制作成包裝精美、質量優良的天然日曬自然海鹽,提供給全省居民食用,從此,海鹽附加值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岱山海鹽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華麗轉身。十多年來,綠海制鹽積極實施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實力日益強化,自動化程度進一步加快,企業實力不斷壯大,成為岱山縣納稅大戶,為岱山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目前,依托岱山海鹽現已形成四大類十八個系列產品,“鮮嫩美”商標被評為浙江省著名商標,其系列產品被評為浙江省名牌產品。在企業效益不斷提升的同時,積極實施“以工補鹽”的政策,對岱山產的海鹽在國家收購價格的基礎上再給予每噸170元的補貼,每個鹽民年補助資金達到萬元左右,這對增加鹽民收入,穩定鹽民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十年來,面對岱山鹽業結構調整加快的新形勢,綠海制鹽公司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著原料鹽鹽源緊缺的突出問題。隨著岱山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隨著群島新區的建立,臨港工業的快速崛起,緊靠臨海的鹽場土地作為稀缺資源被大量廢轉,如高亭鹽場廢轉興建了嶄新的高亭新城,秀山的熱箬、秀東鹽場廢轉興建了大型臨港工業常石集團、慧生集團,漁山鹽場廢轉作為綠色石化基地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鹽田大量廢轉,原鹽產量也斷崖式下跌。2016年,隨著市政府收儲岱西火箭等5個鹽場7000余畝鹽田,將鹽田墾造耕地,打造現代化農業園區,作為新區“十三五”期間波音飛機、觀音文化園、自貿港區、寧波舟山港主通道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建設用地需要,岱山鹽田面積再次劇烈縮水、原鹽產量大幅下降,從80年代初期的年產鹽17萬噸左右下降到目前2萬噸左右。原鹽產量的大幅下降對綠海制鹽公司產能做大做強帶來了困難。早在2010年,綠海制鹽公司預感到岱山原鹽產能減少對公司的不利影響,率先租賃了高亭南浦村50畝鹽田,投資對鹽田進行技術改造,將北方大粒子海鹽在此進行化鹵重結晶,按照岱山海鹽生產工藝進行工藝操作,生成具有岱鹽特色的海鹽產品,這一試制生產獲得成功。為了進一步做大產能,確保公司年產能8萬噸生產量的原料用鹽,2011年,綠海公司又租賃岱西海豐村300為畝鹽田,投入資金800余萬元,進行全面技術改造,打造成北方大粒子海鹽化鹵重結晶基地,300畝鹽田年產原鹽達到2萬噸,相當于普通6000畝鹽田年產能。基地的打造為綠海公司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堅強的原料鹽保證。
在建設重結晶基地的同時,海鹽生產也帶動了鹽民收入極大的提高,7年來,綠海公司300畝北方海鹽重結晶基地安排了50余名海豐村村民從事作業生產。一直以來,綠海制鹽經營業績良好,也極大帶動了基地作業生產鹽民收入的提高。
這十余年來,岱山鹽業轉型升級,綠海制鹽公司的興建,企業效益的不斷提升,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地方財政收入,為當地鹽民收入提高和鹽民生活改善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下,鹽業已經全面進入鹽業改革的新常態。從2017年1月1日起,國家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實施,放開食鹽價格,允許生產企業進入流通和銷售領域,食鹽批發企業可開展跨區域經營等鹽改政策落地。隨著舊的食鹽專營體制被打破,省外鹽業生產流通企業應聲而動,從儲蓄、鋪點、到全面進入,省內食鹽市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省外各食鹽生產廠家在浙江直接設立銷售分公司,以較低價格的食鹽供應浙江市場,直接配送到終端。身為用鹽大省的浙江市場被國內生產企業作為重點攻擊目標,各品種食鹽、低價鹽蜂擁而入。與此同時,省鹽業集團公司投資在舟山綜保區興建的進口海鹽生產企業遠東公司產品大批量投放市場,依靠質優價廉的優勢,迅速占據市場,內外夾擊之下,綠海公司必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給岱山鹽業生產隨之帶來系列新問題、新情況。
面對食鹽市場嚴峻挑戰,綠海制鹽做好了充分準備,應對市場困境,著力打響品牌戰、人才戰、營銷戰、管理戰、項目戰,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砥礪奮進,開發高端多品種食鹽、營養鹽、洗化用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生活新需求,譜寫貢鹽之路新篇章,為岱山鹽業生產、鹽民收入提高、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