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彩 李霜
〔摘 要〕國家大劇院攜手一流創作團隊,歷時三年傾心打造歌劇《方志敏》,一經演出,好評如潮。文章主要從歌劇中的導演設計、音樂創作、舞美塑造、人物表演等四個方面對《方志敏》的創作進行了深刻解析。
〔關鍵詞〕 歌劇;方志敏;創作
在漫長的中國歌劇歷史長卷上,有關英雄主義題材的歌劇屢見不鮮,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衛隊》《黨的兒女》等,它們像一顆顆琦麗多姿的珍寶,展現出曾經的崢嶸歲月,也展現出中華兒女寧折不屈、保家衛國的民族氣概和偉大的英雄氣節,堪稱中國民族歌劇經典。而今,國家大劇院歷時三年醞釀打造的原創歌劇《方志敏》亮相世界,讓革命歷史題材歌劇在新的歷史時期再次煥發出了嶄新的生命力。該歌劇以革命先烈方志敏撰寫的著名散文《可愛的中國》為主線,以時空閃現的方式再現革命英雄的偉大精神,展現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在動人的歌聲中,在跌宕起伏的劇情里,歲月沉淀的歷史再次被掀開。
????一、導演構思——遍閱文獻與匠心設計
原創歌劇《方志敏》的導演廖向紅,真正深入了解方志敏是從閱讀有關方志敏的文獻開始的。歌劇創作之初,廖向紅舉步維艱,無從下手,因此她遍閱文獻,訪談調研,希望從中獲取創作靈感。當她獲知方志敏身陷囹圄卻依然以筆代槍、戎馬戰斗,只為求得勞苦大眾得解放,是一位志存高遠、忠貞不屈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時;當她看到了方志敏在獄中撰寫的《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稿時,這些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文采斐然的文字折射出來的愛國激情深深地打動了廖向紅,方志敏本人所具有的與其他革命烈士不同的詩人氣質、文人情懷也賦予了她導演創作該歌劇的信心。廖向紅曾激動地說道:“在不到七個月中,方志敏在獄中寫了十多萬字的文稿。假如我們進入到他的情境中,設身處地想一想,在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時,獄友的慘打、不斷有人被拉出去槍斃的環境下,竟然寫出了十幾萬的文字。他用這些文字堅持表述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且他并不期待能流傳后世。他所擁有的深厚的愛國情操、詩人的氣質、文人的情懷是偉大的!”方志敏的文稿是在獄中創作,獄外傳閱,輾轉送到魯迅及宋慶齡手中,直到陜北解放后人們經過收集整理,最終才匯集成厚厚的文集,整個過程極其不易。因此,廖向紅千思萬慮,斟酌再三,最終選擇將方志敏在獄中寫文稿、送文稿的過程作為歌劇的核心內容,以審訊與被審訊、方志敏與軍官胡翼的較量為行動線索,以方志敏的意識流動和情感碰撞來層層推進劇情,并運用“閃回”的方式,串聯講述方志敏革命生涯中的幾個重要時刻,打造出充盈而又豐富的舞臺感。例如:“現在”的時空主要描述方志敏被捕入獄后始終保持氣宇軒昂的戰斗狀態,不論是獄中嚴刑拷打式審訊,抑或是軍官對其進行“循序漸進”式引誘,還是以其妻子繆敏“柔情”式誘導,方志敏始終堅定信念不曾動搖。最終軍官胡翼也深深被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折服,選擇助其轉送文稿。“過去”的時空則將視角跳躍到他人生中幾個重要的場景:幫助中央紅軍長征直至彈盡槍絕;不顧母親勸阻執意處決親人五叔;在歌舞升平的上海灘,誓死捍衛中國尊嚴。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過去和現實場景相融,方志敏在其《可愛的中國》中暢想的美好場景,在中國已一一實現。
二、音樂創作——交響性與戲劇性
任何一部歌劇作品,音樂創作無疑是重中之重。如何將方志敏在獄中的豪氣滿懷、壯志凌云之情提煉成情感豐富的音樂語言,如何將方志敏含蓄內斂的情感與期盼幻化為跳躍的音符,如何以入耳入心的形式把音樂呈現出來,歌劇《方志敏》作曲家孟衛東認為“可聽、好聽、便于傳唱”是他的音樂創作初衷。方志敏的文學作品《可愛的中國》為此部歌劇的歌詞、音樂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源泉,也賦予了這部歌劇不同以往的文學美與藝術美。孟衛東從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中挖掘出適合歌劇表現的語匯和形態,在音樂創作上十分注重方志敏人物角色的塑造,以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唱段展現了方志敏在不同境遇下的心情。他致力于將音樂的交響性、戲劇性與方志敏的文學作品語言風格相結合,為革命英雄賦予了浪漫主義情懷。例如,歌曲《哪怕以卵擊石也絕無遲疑》表現了方志敏傲氣凜然的錚錚鐵骨之勢,《這,是一間囚室》表達了方志敏初入牢獄的抑郁憤懣,《你在哪里》表達了方志敏與妻母相會,雖身負枷鎖也要執手訴衷腸的俠骨柔情,《繼續做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刻畫出方志敏看著戰友尸橫遍野,立下鐵的誓言——戰斗到底、寧死不屈。此外,孟衛東在歌劇創作中還巧妙地添加了民族特色的曲調,努力做到交響性與戲劇性凸顯,讓觀眾們能夠雅俗共賞。例如,村民合唱曲《十送紅軍》通過改編江西革命歌曲的音調,充分運用西方功能和聲的美學意義,把十送紅軍,方志敏和夫人、母親、孩子、鄉親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符合觀眾的審美趣味,《為工農作主》則有效借鑒了戲曲弋陽腔的表現手法,讓臺上演員與幕后合唱交相呼應、你唱我和,展現出方志敏與工農群眾濃濃的軍民魚水情及對“五叔”的義憤填膺之情……
三、舞美塑造——“寫實”與“寫意”
歌劇《方志敏》中,舞美師高廣健為了刻畫出歌劇中的歷史時代氛圍,大膽運用了簡約而寫實的舞臺視覺設計,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革命歷史情境。譬如,從厚重鋃鐺的腳鐐到白雪紛飛的峽谷戰地,從粗糙堅硬的陰沉獄墻到歌舞升平的上海外灘,從軍民送別場景到蘇區列寧公園,從寫實到寫意,從現實與理想,這些大起大合的空間設計感,讓一幕幕時空在過去與現實中交替,聲光電所營造的雄偉絢爛的舞臺視覺、富有時代感與現實感的舞臺實景讓人仿佛置身硝煙戰場,親身體會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另外,歌劇《方志敏》舞美設計重點與難點一直圍繞著高墻,緣由有三:其一,高墻要厚而堅硬,以陰森、壓抑的灰黑色為基礎色調,寓意著監獄的視覺形象;其二,高墻要兼顧舞臺上的開合方便,能夠按照劇中人物方志敏的意識轉換而適時打開合攏;其三,高墻設計要能夠滿足合唱隊員演唱需求,做到簡約、物盡其用。例如,高墻中的代表胡毅和四獄卒的敵對惡勢力,具有陰冷的威懾作用,此時的高墻是一種擬人化的表現。而當無數先烈的鮮血換來象征敵方勢力的高墻解體時,高墻則呈現出一種釋放和升華的效果,因此“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時空轉換都是通過高墻的變化達成的,與此同時也巧妙銜接了“實際”與“意向”之間場景的轉換。
四、人物表演——有血有肉與精益求精
歌劇《方志敏》雖為表現歷史英雄人物的嚴肅題材,卻從人物與人性的角度出發,令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在意蘊得以充分彰顯。為了更好地表達歌劇《方志敏》劇情,塑造人物形象,導演廖向紅在歌劇排演之前就將方志敏的文獻資料發給每個演員,希望演員在深入了解人物的基礎上,溶入更多的情感,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排演時,廖向紅也對演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主人公的眼神需要飽含內容,不論是注視還是遠望,都要帶入情感使“時空”的轉換銜接自然;演員行走步伐要與音樂契合,動作間的停頓、力度大小都需要嚴格把控。除此之外,主人公方志敏連續兩個多小時的演唱,對男高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整場演出甚至把喝水、擦汗等休息行為都設計在了歌劇表演中,中間只有一次一分鐘的下臺。正是因為臺前幕后的傾力創作、表演團隊嚴苛打磨的專業態度,才為觀眾們獻上這樣一部豐盈、高品質的歌劇詩篇。
歲月悠悠,人世滄桑。憶當年,方志敏烈士已隨著歲月的烽煙離去,八十余載的歷史年輪碾過,這期間有過曲折迂回,但更多的是輝煌。在過去“娛樂”消費至上的年代,有人認為弘揚主旋律題材的藝術作品,不論是劇本還是音樂風格都被貼上“老套、過時”的標簽,能夠靜下心去欣賞主旋律與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的觀眾已并不多見。而歌劇《方志敏》從第一次亮相舞臺到現在已然進行了第四輪巡演,而每一輪的巡演都具有嶄新的現實意義。我想,該歌劇的成功及現實意義雖然離不開主創團隊不斷的打磨推敲、演員的深情表演與幕后團隊的默默奉獻,但最根本的緣由依然在于曾經在那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有那么一個時代,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為了追尋革命理想而摒棄富貴,超越生死,甚至向死而生。這些革命人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因為他們心中有著不滅的崇高的革命信仰。戰爭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通過歌劇《方志敏》為我們展現的革命精神與情懷不會褪去,它超越了一般藝術作品的審美意義,給人們帶來的心靈震撼,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崔亞玨,凌風.真誠無偽抒壯志 敏而大義留丹心——觀原創歌劇《方志敏》.歌劇,2016(2).
[2]游暐之.無法囚禁的自由之心——原創歌劇《方志敏》觀后.人民音樂,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