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的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從反饋來看,義務教育統編三科教材在全國各地使用的認可度、認同度比較高。而改進的力量來自于中央的有力領導,教育部黨組的認真落實,專家教師的辛勤努力。只有進行系統、深入、細致的基礎研究,才能編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既能在理論、科學上站得住腳,又能在實踐上適合大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在談及教材建設時如是說

要以提高教育對外開放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牢牢抓住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質量這個著力點,在不斷“擴大”開放的基礎上著力于“做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做好”這兩個字,不僅是量的要求,更是質的要求。圍繞“提質增效”,要創新思路,打造若干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對外開放教育品牌項目;要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我國高校吸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學科專業,做強與“一帶一路”建設密切相關的特色學科專業。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瞿振元認為,質量是教育對外開放的生命線

小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階段,要兼顧兒童的個性發展與社會性發展。學校教育的功能就是促進這兩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進入小學前,兒童更多地遵循人的自然性生長發育,進入小學后,孩子們真正開始集體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際關系,并隨著思維水平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自我認知以及獨特的個性。如果在這個最初的階段,沒有做到兩者兼顧,或放松共性要求,或壓抑個性發展,都是教育的偏頗,都會對學生今后的社會化產生不良的影響。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原校長、國家督學李烈,主張小學教育應在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探究式學習。信息永遠不是智慧,能解決問題才是智慧。這就需要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培養探究能力,能夠提出問題,然后想辦法獲得信息去解決問題。學生還要能夠反思解決方案是否正確,是否最優化,并不斷改進方案。所以,現在的教育已經不是僅把知識給學生“灌下去”這么簡單了,而是要幫助學生把知識建構起來。這個建構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在解決一個問題,而是可以去解決以后遇到的新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談基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