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編者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苯處熽犖榈乃刭|直接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影響著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改革的日漸深入,各種新思潮、新觀念不斷涌現,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和自身成長方面難免會迷失方向。為使廣大教師對教育的本質和專業成長之路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與理解,我們特別邀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來為教師的成長“支招”,希望以此幫助大家“撥云見日”,從而堅守教育本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享受職業幸福。
“我一直跟老師們強調,成長是一輩子的課題!”魏書生老師認為,每個人都是光明面和陰暗面的集合體,所有人都是“佛性”和“魔性”的共生體。無論是教師的成長,還是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必須先把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優點與弱點弄清楚、想明白。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認清自我,不斷有意識地扶持自我的過程。
在魏書生看來,教師要成長,要不斷實現專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就必須首先弄明白什么是教育。他認為,對此問題,儒學經典《大學》中的論述最為精當。《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人之學(促進人格完美,能修己治人的學問)的宗旨,就是發揚、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最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而這恰好揭示了教育和人成長的規律:首先,“明明德”,就是把自己的優點、長處都看明白、想明白、說明白、寫明白,這樣就不會糾結、迷茫、困惑;然后,“親民”,即讓那些好的東西繼續扎新根、扎細根、扎精根、扎微根,根越扎越深,自然就會發新芽,長新葉,抽新枝,拔新節,綻新花,結新果。做好這兩步,“止于至善”也就自然能夠實現了。在完成這一過程后,繼續去“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如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永無止境。魏書生說,這就是人的成長,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都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如此,人們就能一代一代、一輩一輩地享受著成長的快樂與幸福。
魏書生認為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師的自我教育和學校領導恰當的引導尤為重要。教師必須對自身的優缺點有清晰的認識。為幫助老師們更好地認識自我,開始他讓每位教師都寫出自己的3條優點,后來增加到5條、10條,之后就幫助老師們把這些優點進一步地發展、放大。魏書生借用腦科學來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說,人的腦神經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兩種狀態,要么興奮,要么抑制。興奮、興奮、再興奮,就形成了鏈接,從而刺激周邊沒被激活的腦神經被激活,由抑制變為興奮,進而形成新的鏈接,即新的成長。腦神經的形狀是樹形的。只要你的勤奮、積極、謙卑、自信等腦神經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枝繁葉茂,那么,懈怠、懶散、拖拉、焦慮、自卑等腦神經就沒有機會活躍,而且會得到轉化。“把優點做優,缺點就會淡化;把長處做長,短處就沒有時間發展和滋長;把勤奮做大做強,懶惰就沒有機會蔓延?!比嘶钪鋵嵕褪亲屇牟糠帜X神經興奮和活躍的問題。讓有積極因素的腦細胞興奮,起主導作用,那些拖拉、懶散的腦細胞必然沒法活躍,這樣人就實現了成長。

魏書生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原盤錦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兼局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先后被評為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省功勛教師等。
“有時候,盲目的攀比和錯誤的引導,使人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更不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蔽簳ㄗh廣大教師,“不怕慢,就怕站。不攀不比,發展自己。讓自己勤奮、積極、自信起來,即使不能立刻看到明顯的成果,也不用失落和著急,因為進步都是逐漸生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處于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之中,肯定會比焦慮、自卑、無處事事的狀態要更充實,更有意義。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這樣做,就都能腳踏實地,享受到‘今天比昨天更優更強’的快樂與幸福?!?/p>
魏書生告誡老師們,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要想把握住教育的精髓與要義,就必須回歸傳統,守住那些對的、好的傳統常識,因為“只有了解歷史才能做明白今天的教育”?!啊薪虩o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古代如此,現在亦然,未來也不可動搖?;A理論上不能盲目創新,該守住的東西一定要守住!”
魏書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培養學生自育自學的能力是從古至今許多大教育家都倡導的,而1979年,魏書生在盤錦市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的主題就是關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他讓學生管理班級,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消滅沒人干的事和沒事干的人”。他說,這其實并不是他的“創舉”,而是他的老師在上世紀60年代的班級管理中就已經在使用的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用學生的長處戰勝其短處,用自信戰勝其自卑,用謙虛戰勝其傲慢,用寬容戰勝其狹隘,當每個人都在管事,都在為班級做事的時候,班級管理就不再是一件難事。魏書生說,“讓學生自學,進行自我教育,是孔子、孟子一直到陶行知等都倡導和實踐過的,這都是一些傳統的教育常識。我的教學和管理其實并沒有什么創新,我就是把教育傳統中對的、好的東西都落實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落實到了手頭和當下,就是把咱老祖宗的東西做得更好、堅守得更細?!笨梢?,魏書生做了一個非常稱職的科學、優秀教育理念和實踐的傳承者,正如他所言,“沒有創新,堅守而已。”
“我對中國教育必說兩句話:第一,中國教育了不起,第二才是中國教育還有問題需要改進。”談及他所從事的教育事業,魏書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動情地說,一代代中國教育人戰勝了無數難以形容的困難,一路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國家用占世界1%的教育經費培養了占世界18%的學生,可以說是創造了人間奇跡,這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無數中國教育人勵精圖治,積極探索,積累下了非常寶貴的教育經驗,比如新中國成立后的斯霞、霍懋征老師,再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于漪、錢夢龍、任小艾、高金英老師以及劉長銘、李希貴、李金池、李鎮西等校長,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學校管理經驗都非常了不起,也都很切合中國教育的實際。“但是,對于這些經驗,我們的推廣和學習力度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到處大聲疾呼,千萬不能完全否定自我、妄自菲薄、全盤學外,一定要把中國的好經驗守住、做好!”
讓我們不妨來看看魏書生的課堂,看他是如何“守住”的。他的語文課,一般第一個環節都是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然后是500字的書面語文作業,不統一規定內容,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第三個環節是讓學生自己閱讀,讀教材或者課外書都行;隨后讓學生拿出日記本寫日記;最后用幾分鐘對本堂課進行一下總結和點評,哪些地方學生做得好,哪些還需要改進,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如此,在課堂上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突出學科特點,嚴格地落實教學目標,這就是魏書生的教學實踐,也是他對于“中國好經驗”朝圣般的堅守。
魏書生號召廣大教師,不但要認清和發展自身的優點,更要幫助學生將他們與生俱來的那些光明品德和優點長處看清想明,在堅守弘揚的基礎上進一步的使其“生長、生長、再生長”,這才是教育的正途?!白寖烖c之樹越來越繁茂,缺點之苗就沒有生長的條件,人就會越來越成長,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幸福。”
對于令很多老師頭疼的學困生的教育問題,魏書生認為此法同樣適用。他曾引導學習成績在班里排名靠后的孩子,讓他不要悲傷氣餒,而是每天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看書、寫字、算題,唱歌、做事……降低難度也可以。這樣,即使成績還是倒數,但起碼養成了勤于做事的好習慣,是充實的、有意義的,比混天度日、自卑焦慮痛苦要強得多。而且,“能力永遠是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的,是在堅守的過程中提升的。”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之間,成長之芽也在悄然萌發,持續努力下去,終會“守得云開見月明”,收獲成長與進步的幸福之果?!斑@樣搞教育,學生自然就會越來越踏實,越來越快樂?!?/p>
對于我們耳熟能詳的“開心”一詞,魏書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開心”就是要持續不斷地開發自己的內心,在開發自己的過程中享受成長的幸福,享受生命的愉悅。那么如何開發呢?當然不能開發懶惰、自卑、懈怠等消極因素,而是要充分開發、發展那些隨真、向善、求美的積極因素。在認清自我的基礎上,發展那些優點長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直至日久天長,養成習慣,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又回到了《大學》的訓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在魏書生看來,認清自我,發現優點長處,進而促其進一步發展,不斷去追求更好、更優,在這其中獲得成長的幸?!@不只是教師自身應該做到的,也不只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做到的,而且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他以身作則,始終都在保持自己好的習慣。如從1978年2月20日起堅持寫日記,至今從未間斷,40年如一日。同時,他也在努力引導身邊的人發現自我,幫助他們把優點越做越優,把長處越做越長,把優點長處變成習慣。他做教師如此,做校長如此,做教育局長亦然,也許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原則從未改變,初心從未忘記。
魏書生強調,“教育就是回歸常識的事兒,必須守住傳統,守住新中國自己的經驗,守住自身的優點長處?!比魏蝹ゴ蟮氖聵I,都需要守住一顆平常心,從小事做起,做好細節,做好日常。成長其實就是找準自己的起點,看清自己的優點,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優一點,更強一點。當所有人都不攀比、不驕傲、不自卑、不懈怠,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都能腳踏實地做實事,把專業越做越精、越做越細,日復一日地堅守,那么,于小處而言,我們每個人就都能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和不斷探索與進步的幸福;從大處來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