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職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指出了加強高職學生心理韌性培養的目的和意義,分析了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和差異性,并針對各種特點和差異性,提出了培養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目標和策略。
關鍵詞:心理韌性;差異;影響因素;策略
一、 心理韌性的定義
心理韌性,英文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回彈。對心理韌性的概念,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定義: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品質性定義。其中過程性定義將心理韌性看成是一種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過動態交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
二、 對高職學生加強心理韌性培養的目的和意義
大學階段,是由學生向成年人發展的重要階段,要面臨來自學業、生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考驗和挫折,面對這些壓力挫折和消極事件的能力就是心理韌性。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個群體又因國家培養目標、學制、教學模式的差異,以及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環境影響,其心理韌性的表現有著特殊性和多樣性。本文著重探討現階段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等。
三、 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特點
本文以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展開了學生心理韌性狀況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走訪、約談等形式對學生心理韌性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韌性上的差異
通過調查表明,非獨生子女較獨生子女在壓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復原提升能力略高,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家庭結構不同。獨生子女接受的挫折訓練較少,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代勞,當壓力來臨時,他們往往求助于家庭或者選擇逃避。非獨生子女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這很大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獨立個性,磨煉了意志,在面臨挫折時能夠積極的面對,快速從消極情緒中恢復。
(二) 不同生源地學生的差異
城市、城鎮、農村三類生源地學生的心理韌性狀況也存在差異性,從調查結果來看,城市學生的心理韌性要低于城鎮和農村學生。從小生長在城鎮和農村的學生,有些甚至是留守兒童,由于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的影響,造就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以及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而來自城市的學生,一遇到事情,往往求助于父母,父母也樂于幫他們解決,因此在獨立能力和抗壓能力方面都較差。
(三) 心理韌性上的年級差異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一學生的樂觀性方面要高于大二、大三的學生,剛進入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對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和新鮮感,對困難和壓力的心理預期較低,對自我的自信值較高,但隨著學習和生活的深入,這種樂觀性和心理預期有所降低。大三學生即將面臨就業或升學,他們要及時適應生活學習環境、人際關系網的轉變,還要承受來自社會和就業等問題給予的壓力,在這個時候他們除了自身心理調節,還能得到更多來自家庭的關懷與支持。
四、 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及提升策略
影響高職學生心理韌性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社會環境的因素,有來自家庭環境的因素,有來自就業環境的因素,也有來自人際關系的因素。針對影響高職學生心理韌性水平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提升學生心理韌性的策略和途徑:
(一)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強化挫折承受能力
重視在高職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現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要求有符合市場需要的知識儲備外,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要把心理韌性的培養放在與學生學業培養一致的高度。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普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對重點關注對象進行約談走訪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心理韌性培養,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 營造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生活是學生集體生活的開端,也是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的序幕,如何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對他們心理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學校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文娛體育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增強他們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學生面對困難挫折的自信心。
(三) 做好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高職學生群體畢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就業,因此要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著重加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鼓勵他們參加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考試,加強校企合作,給予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召開人才招聘會,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就業問題解決了,很大程度上能緩解臨畢業學生的心理壓力,也增強他們參與社會競爭的自信心。
五、 結語
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入手,著重分析了他們在心理韌性方面的特點和差異,針對每個階段和群體的心理韌性培養提出了見解,我們要把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放在與知識能力培養一致的高度,使我們的學生有更強的能力和自信心迎接社會上的各種挑戰,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 新小林,等.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47-49.
[2] 李海壘,張文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員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7(17):50.
[3]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51(3):149-152.
[4] 高燕,李兆良.論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與應對網絡成癮的發生[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115-117.
[5]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06(3):149-152.
作者簡介:高倩,安徽省合肥市,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