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知識經濟迅速發展,教育質量逐漸提高,然而,人們卻忽略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教育逐漸脫離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的呼聲越來越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引發人們的思考,其實,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是教育之根,是活的教育,沒有生活,僅僅靠學校的書本教育是無法成就一個人的。生活與教育密切相關,教育也在無形中改造生活。
關鍵詞:生活;教育;陶行知
一、 生活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這句話并不是對學校教育的否定,而是強調學校生活也是一種社會生活。自進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從家庭生活進入了另一種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依然存在,而新的社會生活也在開始,擴展了孩子的社會生活領域。但是,學校教育也沒有真正脫離人的生活,只是轉換了一種生活模式。
就拿孩子自我服務能力這一方面來說,相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卻存在巨大的差距,有的孩子已經學會拿筷子吃飯,學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玩具,而有的孩子卻還需要老師喂飯,自理能力差。但這并不代表自理能力差的幼兒比較笨,他們只是被家人束縛了身體,家長的包辦代替讓孩子形成了依賴,牽制了孩子那顆探索的心。
大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位活生生的老師,相比那些整天關在房間學習的孩子,接觸大自然能讓我學到更多,哪怕是一只小螞蟻,一棵小草,一滴露水,都有著許多秘密等著我去發現,這些都是書本里沒有的,是活的教育。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小手,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鼻子去發現,去探索,既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獲得了直接的感官陶冶,培養孩子的審美觀和良好的情操,比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大自然的效果要好很多。所以,生活是活的教育,并不像書本上一樣單單告訴我們答案,也教會了我們尋找答案的方法——探索。這樣,當孩子遇到一個未知領域時,他就不會害怕,而是勇敢地向前找到答案。
良好的生活教育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但是良好的生活條件并不代表就有良好的生活教育。對待生活教育需要一種勇氣,在生活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也能保持一顆堅毅的心,摒棄壞的,留下好的。
二、 教育是為了改造生活
(一) 教育成就了一個個有用的人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提出,兒童具有強大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需要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兒童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有自己的小世界,他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盡情地游戲、創造,他可以是一個發明家,也可以是畫家、宇航員。作為一個幼師,我們有義務去挖掘孩子的潛能,尊重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促進幼兒整體人格和諧發展。
習近平在2014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師范大學提出了四點好老師的共同特質是理想,道德,學識,仁愛缺一不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承擔著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我們有義務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讓孩子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幸福健康地成長。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將生活與教育的關系緊緊聯系在一起,教育伴隨著人的一生,除了生活在無形中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我們也要積極主動去接受教育,教育是對內在品質的培養,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用更好的面貌迎接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
(二) 教育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當今社會,科學知識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成了時代競爭的主流,這些都離不開教育的意義?;仡欉^去,我們古老的應試教育早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當下的重中之重,因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要求我們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極的適應生活,教育對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選擇和改造生活。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是靠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教育傳遞下來的。
生活是不斷發展的,教育也要與之俱進,不斷發展,教育與生活是一致的教育,如果教育落后于生活,這種教育就過時了,不利于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繼承以往教育中的精華內容,辯證地吸收和批判,只有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才能使教育永葆青春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令狐波濤.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學術交流,2010(11).
[2] 陶行知等著,胡曉風等編.生活教育文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 吳剛.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對我國當前教育的啟示[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4.
[4] 王建平,教育的原點——生活[M].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0.
[5] 孟建偉,教育與生活——關于教育回歸生活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簡介:洪寧燦,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開發區綠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