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環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打開解題正確思維的大門。可這么重要的一個環節,常被忽視,教師包讀式,學生掃描式審題屢見不鮮。走出審題誤區,要做好:加強讀題力度,復述條件問題;抓住關鍵字詞句,聯想數量關系多元表征題意,理清數量關系。
關鍵詞:解決問題;審題現狀;破解策略
解決問題的教學一般分成五個步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寫答、回顧反思。這五個步驟中,很多教師關注的是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而忽視理解題意、檢驗、回顧反思。理解題意是解題的第一步,是方向,是目標,是無法省略的一個必經步驟。
一、 現狀掃描
1. 教師包讀式
有的教師習慣出示題目后,不是讓學生來讀題,而是自己來讀題,一讀到底,并且邊讀邊講:這個條件是什么意思、這是個隱含條件、那是個多余條件、問題求什么、要注意什么等等,讀完之后就直接讓學生列式。教師越俎代庖式審題教學,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過程和習慣,只學會等待教師的答案。
2. 學生掃描式
從學生的作業、試卷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不注重審題,題目一掃,就急于解答,結果錯誤百出。
(1) 忽視關鍵字詞:如,3輛卡車共運480箱蘋果。照這樣計算,再增加2輛卡車,一共可以運蘋果多少箱?學生忽視“再”字,錯解:480÷3×2。(2)忽視問題所求:如,小小水果店上午運進蘋果80千克,下午運進蘋果比上午的2倍還多20千克。這一天運進蘋果多少千克?有的學生忽視問題所求一天,錯解:140×2+50。(3)忽視解題要求:題目要求用方程解,偏用算術法解;要求先列表再列式解答,偏又不列表,直接解答;要求兩個問題,只求一個問題,把另一個問題就扔了;要求只列式不計算,又計算;要求列綜合式,列成分步式……
二、 破解策略
1. 加強讀題力度復述條件問題
解決問題的結構是由條件和問題組成的,因此,讀懂條件和問題是關鍵。教學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讀、直到讀懂題意,甚至能復述題意為止,同時要邊讀邊動筆劃出已知條件、關鍵詞、問題,邊思考的讀題習慣。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可由老師代讀,此時應重點培養學生認真聽清老師讀題后,再仔細做題的習慣;遇上不認識的生字,要求學生標上拼音,解釋學生不理解的生字詞。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慢慢放手讓學生獨立讀題。此時重點要求學生指讀,嚴格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讀通句子。可由開始的大聲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要求學生讀題時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口、耳、手并用。最好是做到像講故事一樣,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如,一套叢書是75元,降價后買4套叢書的錢可以多買2套,降價后每套叢書是多少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示,大致可以這么說:新華書店有一套叢書賣75元,國慶期間做活動,降價后原來買4套叢書的錢現在可以多買2套,降價后每套叢書是多少元?
開始教學時,可以慢慢來,慢工出細活,開始的慢就是為了后來的快。這個過程的加強,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復述能力、理解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2. 抓住關鍵字詞句聯想數量關系
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是由字、詞、句構成的一段話,隱含著關鍵性的詞、句,是解題的線索。如,剩下的兩天完成,由關鍵詞“剩下”想到數量關系總數減用去等于剩下的,找總數、用去的條件就成了解題的目標。讀到“比多”或“比少”的條件,聯想什么跟什么比,誰大誰小,問題是求大數還是求小數,或是兩數相差多少等。
有的學生解題沒有思路,往往就是抓不住關鍵詞,無法牽一發動全身。因此,抓關鍵詞、句能力的培養,是審題中不容忽視的一大環節。重點是邊讀邊圈,圈出并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讀,讓學生感知關鍵詞句的重要性,同時聯想數量關系,書寫題目邊上,為分析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提供線索。如,修一段690米長的公路,已經修了150米。剩下的準備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重讀“剩下”這個關鍵詞并聯想到,“全長的米數-已修的米數=剩下的米數”這個數量關系;重讀“平均每天”這個關鍵詞并聯想到,“剩下的米數÷時間=平均每天修的米數”這個數量關系。通過關鍵詞引導學生聯想數量關系,把隱藏在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明朗化,便于學生理解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
3. 多元表征題意理清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隱含在條件中,因此,引導學生多元表征題意來幫助理清數量關系,是破解題意難理解的有效手段。
(1) 圈一圈,突重點:問題是思維的方向,問題看錯了,思維自然跟著錯,因此,引導學生在問題處圈一圈,明確思考目標。如,一次考試中一道選擇題:請你選出下面錯誤的答案。15個9相加是多少?A. 15×9B. 15+9C. 9×15
居然有1/3的學生都選擇A或C,很顯然問題是要選擇錯誤的答案,他們自以為是選正確答案。因此,讓學生養成在問題處圈一圈,明確求得是什么,可以避免這樣的低級錯誤。
(2) 畫一畫,拓思路:把題意畫出來,變抽象的文字為直觀形象的圖形,可以為學生理解題意提供可感、可知的思維載體。如,某村莊有一個長方形苗圃,長60米,寬20米。擴建苗圃時,長和寬分別都增加了10米。請問苗圃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從多年教學這道題來看,學生都以為苗圃的面積是增加了10×10=100(平方米)。因為他們僅局限于字面上的理解,思維發生偏差是很正常的,即使有個別思維能力好的學生,能透過文字表面列出正確的算式,也是限于根據“現在苗圃的面積減去原來苗圃的面積等于苗圃增加的面積”這一常規解法。此時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把題意表示出來,不僅有效地避免學生錯誤的解法,還能由此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生成有創意的解法,凸顯化不規則為規則的轉化思想。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解題的第一步是審題,題審清了,意明白了,等于解題成功了一半。因此,關注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并努力在教學實踐中踐行,是教師教學不可缺失的一環。當然,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審題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地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這是個任重道遠的任務,需要教師的率先垂范、嚴格要求、堅持不懈。
作者簡介:
黃燕鈺,福建省寧德市,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