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平民間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勤勞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長的勞動、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所創造和積累起來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把這傳統的文化資源運用到我們的剪紙創作中,引導學生去了解它、挖掘它、研究它,使之得以傳承,不但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且讓學生通過在剪紙學習中,從傳統的文化中理解、體會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并結合時代的要求加以創新,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民間文化;剪紙;創作
新課標指出:“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教師可以運用自然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和社會文化資源(如文體活動、節慶、紀念日、建設成就、重大事件、傳說、故事、影視、戲劇、民族與民間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遺產、遺物等)進行教學。”
我們延平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城邑:悠遠的歷史、古色古香,宋碑亭、雙石塔、延壽樓、明翠閣、開平寺,繼承了閩越文化之遺風、溪口蛙文化;
我們延平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郭,玲瓏剔透、有著江南水鄉的秀美又有渝州山城的俊逸:連綿莽蒼的茫蕩山,煙波浩渺的延平湖,峰巒疊翠的九峰山,清風送爽的溪源幽谷;
我們延平是隔山風情異、隔水不同俗的地方:樟湖的“板凳燈”(蛇燈)、茂地筠竹村的“燭橋燈”、峽陽的戰勝鼓、王臺太平鼓、南詞戲、南詞曲;
我們延平還是理學名邦:“雙劍化龍”“程門立雪”典籍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足以讓我們融入剪紙教學中,因此我們學校的剪紙校本的開發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剪紙創作和剪紙教學。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剪紙活動:
一、 收集民間文化資源
鄉土資源文化,反映了一個地方的傳統特色,是當地精神文化之根,讓學生了解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無疑是豐富學生美術知識和經驗世界,培育“精神家鄉”的有效之途。因此,我們剪紙創作的第一步就是收集我們延平的文化資源。
1. 走進家里去尋寶
一張舊照片、一張年畫、一張剪紙……當每個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寶物匯聚在課堂的時候,課堂儼然像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這樣的活動,是讓他們認識民間文化的一種最直接的途徑。
2. 走向自然去尋根
延平的旅游景點、民居、祠堂、紀念館等如同一個天然的民間藝術寶庫,是我們剪紙的創作素材。引導孩子帶著一雙發現民間美的眼睛,隨時收集、記錄蘊藏在民間的藝術:
如我們南山的“游定夫祠”那里有畫棟雕梁,有石刻磚雕,有威武的門神等歷史人物和故事……
讓孩子探訪延平民間文化之源,去追尋中華民族之根,去解讀華夏八千年歷史文化的奧秘。
3. 走進節日去體驗
傳統的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間美術的大薈萃。走進節日,參與民俗活動,親身去體驗民間文化在這些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東西,如:夏道徐洋的三月三迎菩薩活動,當地人信奉真武玄師,每年迎菩薩活動以擔子鼓開道,在飄揚的旌幡下列隊前行,這擔子鼓就是用扁擔挑著兩面大鼓邊敲邊走,極具特色。隨后是真武玄師神像被抬著出巡了。
在鞭炮、鑼鼓聲中,村民們以“肩頭平”的踩街形式上街游行,這肩頭平也是當地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民間雜技形式,類似“臺閣”,但它并非在一米見方的臺上以鐵架將四、五歲的孩子綁在上方,扮成古裝人物、戲劇人物形象。
肩頭平因技巧高,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很濃郁的民俗風情味。還有峽陽每年元宵節迎神廟會、樟湖的蛇節、茂地筠竹村的“燭橋燈”等。
4. 走近藝人去學習
進入民間剪紙藝人的工作室,與老藝人們一起剪紙,親身體驗民間藝術的創作方法和過程。
5. 走進網絡去拓展
網絡是個更廣闊更豐富的空間,當孩子有了親身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走進網絡去領略更豐富的延平民間文化,歷史人物的故事、節日的由來等使孩子們對自己家鄉民間文化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 觀察探究民間文化
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引導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去把我們延平的民間文化的點點滴滴融入我們的剪紙教學和剪紙創作中。不僅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用心仔細觀察,因此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探究。
1. 人物外貌特征
在熱鬧的節日里,我們不僅觀察熱鬧的場面還要有細節的觀察,如峽陽每年元宵節迎神廟會“戰勝鼓”一直充當著廟會的儀仗隊,該鼓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人物造型:擊扁鼓時,擊鼓者左臂掌環抱扁鼓于左胸前,右手執單槌,由二名操大鈸者先行指揮,跌宕有序地變幻;擊鼓邊槌,過項橫槌,貼胸斜槌,跪蹲輕槌,墊步重槌。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不同的手法和姿勢,迭加成鼓樂舞蹈的起伏綿延勢態,視之目不暇接。擊拔化異入神。通過斜展、跪蹲、弓步墊進等姿法使節拍更富抑揚頓挫,扣人心弦。
外貌特征:著一式軍士服、太陽帽、布鞋綁帶腰帶,便雄赳赳氣昂昂,惟妙惟肖。
2. 圖案造型
民間里的很多建筑上的圖案造型都是我們剪紙紋樣創作的素材。
如:在游酢紀念館、立雪亭、游酢書院參觀時,不僅了解這些歷史人物故事、精神,還要細細欣賞這些紀念館的建筑特點和柱子上的、橫梁上、石板上的各種雕刻圖案,有花卉、動物等,我們可以把這些圖案創作出單獨的動植物的剪紙作品,也可以把花卉圖案運用到人物剪紙的服飾裝飾上,把這些吉祥動物蝙蝠等運用到十二生肖的身上作為吉祥紋樣裝飾。這些細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能運用到我們的剪紙創作中去。
3. 建筑特點
我們延平有著許多的歷史的名樓、名塔,這些建筑也是我們剪紙創作的資源,細心觀察它的結構特點,才有利于剪紙創作。如: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的雙塔,建溪與西溪匯合處東、西兩岸山頂上。
雙塔的整體結構:雙塔均為石構八角實心七檐樓閣式,七級八角,實心青石結構,基礎外有石欄桿,須彌座飾花卉。
塔的局部特征:塔底須彌座浮雕瑞獸仙草,從第一層至第五層各面都有神、佛像和龍、鹿、花草等浮雕,塔頂層每角都有銅尖剎,懸掛銅鈴,風吹搖動,叮當作響。
只有這樣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創作出我們延平文化特色的剪紙作品。
三、 民間文化融入剪紙
沒有創新實踐,便沒有繼承和拓展。讓孩子們學習民間剪紙藝術并不是一味地效仿,而是既要在實踐中繼承優良傳統,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這才是我們學校開發剪紙校本的目的所在。
因此,我們在剪紙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掌握剪紙特點的基礎上,利用我們延平民間文化資源敢于實踐、勇于創新、創作。我們把收集來的資料分類創作。
人物類:延平四賢“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歷史人物故事,如羅從彥的故事:北宋理學家,世稱豫章先生,“延平四賢”之一,居鄉40年,主持羅源南齋書院,杜門靜業,以儒家道統為己任,不僅了解他的故事并收集有關羅從彥講學的圖片作為剪紙創作的素材,創作出《豫章授業》剪紙作品(圖1)。
又如文天祥的故事:傳說文天祥來到南平,想利用這里的有利地形,修一座很堅固的城墻,抵抗元兵,但是奏本落到了奸臣手中,修城墻的事眼看沒指望了,但文天祥的精神感到了鬼神,一天夜間,人們看見在北門外山崗上有燈火和成群結隊的人,天一亮,城墻就出現了,人們稱為“鬼城墻”。利用這生動的故事,欣賞文天祥的人物圖片和結合長城的剪紙圖片范例,創作出《文天祥與鬼城墻》剪紙作品(圖2)。
景物類:延壽樓、明翠閣、雙塔、雙劍化龍(圖3)等剪紙作品。民俗節日類:夏道的三月三、茂地筠竹村的“燭橋燈”、南山鎮的“神鼓”王臺太平鼓、樟湖的“板凳燈”《蛇燈歡舞正月正》(圖4)、峽陽的戰勝鼓《振奮人心戰勝鼓》(圖5)、南詞戲(圖6)等剪紙作品。
我們學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們當地的文化資源開發了有特色的剪紙校本課程,培養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及愛家鄉的情懷,進而引導學生認同本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幫助學生達到自覺傳承我們延平優秀文化的目的,這也是我們新課標提出的“開發與利用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龍驛延平》.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作者簡介:
鄭曉云,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揚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