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一些教學實踐經驗,發揮詩歌特有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探索如何適時巧妙地將詩歌知識的傳授與中職學校幼教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一些做法,以達到既增強學生學習語文以及詩歌的學習興趣,又提升教學質量,體現了語文課作為基礎學科,以“文”促“技”,為專業課服務的特點。
關鍵詞:詩歌;教學;中職學校;幼教專業
一直以來,詩歌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大江東去浪淘盡”之豪情壯志之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寄情山水之章……值得后人千古傳唱。
是的,詩歌能點燃我們生命中的激情,并升華為情感價值和理性境界。而我們中職幼教的學生,由于其專業性,大部分都是十六、十七歲的女生,她們正值詩一樣的美好年華,對世界不乏激情與想象,這與詩歌本身所展示的豐富情感、生動形象、大膽聯想非常接近。同時,她們也對所學的專業——即將從事的幼教工作充滿了新奇、向往,而熟讀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把握詩歌的方式方法等更是幼教專業教學的基本功。因此,筆者以“語文課為基礎課,需為專業課服務”的思路作引領,對詩歌教學在中職學校里幼教專業中作大膽探索:
一、 明確詩歌教學的意義
中職教育普遍存在著重“技”輕“文”的現象,這往往使學生充滿“匠氣”而缺少“靈氣”。語文課作為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素質、情感教育,以及審美能力等意義重大。尤其是語文教學當中的詩歌,能豐富人的內涵,啟迪人的智慧,其中的情感真摯動人,辭藻耐人尋味,若能好好加以運用,將詩歌貫穿于文化課和專業課的教學中,以“文”促“技”,對我們的教學以及教育管理工作將會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 肯定詩歌教學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擁有三美:情感內的含蓄美,音韻節律上的音樂美,意象意境中的繪畫美。
利用詩歌中的“三美”能引起幼教專業學生的共鳴,從而加強她們對本專業的熱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想象繪畫能力的提升。如在杜甫的《絕句》中,作者通過羅列“黃鸝”“翠柳”“白鷺”等具體景物,勾畫出一幅文質兼美、意境深遠的情景。學習這部作品,教師應多從詩歌的“三美”效果引導學生,讓她們能明確感受到其中的顏色、數量、方位,以及字詞句中運用了完美工整的對仗手法,從而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激發學習興趣,非常有利于學生的視野開闊以及幼教專業能力的提升。
三、 探索詩歌教學的運用
近年來,我校每年都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詩歌誦讀”活動,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園詩教文化氛圍。活動中,幼教專業的師生全員參與,全情投入,詩教工作熱情日益高漲,氣氛濃厚。
1. 組建組織機構,營造詩歌教學濃厚氛圍。
以文化教研組牽頭,與幼教教研組以及教務、學生科、團委等相關部門共同成立詩教工作小組,以詩教工作為抓手,實施我校幼教專業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幼教專業的班主任教師,利用班會、晨會向學生明確“不學詩,無以言”,幼教生更需要以傳統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養心靈等經典詩歌誦讀的益處。通過宣傳,我校幼教專業中形成了愛詩歌、誦詩歌的濃厚氛圍。
2. 構建有效機制,引領詩歌教學順利推進。
(1) 把經典詩歌誦讀相關內容納入幼教專業校本課程,如開設《唐詩宋詞鑒賞》《幼兒詩歌教學》等課,并以此推廣,把校文學社、朗誦社等社團活動課納入詩教計劃,確保至少每周2課時。
(2) 明確詩教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教研活動、專題講座加強詩教工作業務學習和培訓。以沙龍、網絡為載體,組織教師閱讀經典原著,強化內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要求幼教專業校本課程每學期開設一節匯報課和觀摩課。
(3) 語文組所有老師都是詩教工作的義務顧問與兼職指導。所有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都達到二級甲等以上,他們師德高尚,業務精湛,能力突出,帶領幼教專業學生持續開展訓練。
3. 注重方法指導,推進詩歌教學高效運行。
(1) 每年學校舉行社團文化藝術節,幼教專業的詩歌朗誦是必選節目。學生聲情并茂,以優美的語言誦讀膾炙人口的傳世美文。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經典詩歌不僅是停留在記憶、欣賞的層面上,更要運用到實際的口語交際運用中。
(2) 幼教本專業的學生不定期地進行詩歌創作和朗誦比賽。作為幼教專業的特色活動,一年一屆的“誦讀詩歌,馨香校園”活動都煥發“新意”。我們深深感受到學生對幼教專業從入學時的不了解到漸漸的認同到熱愛,再到畢業時的專業水平的明顯提高。
(3) 教師與學生共同創作幼教專業的詩歌,在上幼教專業課的時候,利用課前時間,師生齊聲朗讀,強化專業教育。
綜上所述,詩歌教學工作是一項靈魂的工程,難在開始,貴在堅持。筆者相信積極探索詩歌教學與幼教專業教學的結合運用,在中職學校教學中,是實現語文以“文”促“技”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魏怡.詩歌鑒賞入門[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2]葉郎.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黃宇云,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梧州市機電技校。